祁连山青海云杉种群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来源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uowei2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海云杉是祁连山山地森林中分布最广,蓄积量最大的乔木树种,以不连续的斑块,分布在海拔2600~3330m的阴坡和半阴坡,其单一的群落结构和独特分布格局是青海云杉对祁连山特殊环境条件长期适应和选择的结果,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森林群落。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全球气候变化使地球上多数的森林生态系统都受到了影响,青海云杉林作为祁连山主要的森林类型,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干扰。本文以种群生态学、生态水文学、土壤学、气象学以及树木年代学的理论为基础,通过野外长期观测、调查取样、实验室数据分析、历史资料整理分析,对祁连山青海云杉种群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有:   1.青海云杉种群特征及其与生境的关系   祁连山青海云杉种群的胸径、年龄以及密度都呈倒“J”型分布。整个林分老龄个体较少,幼龄个体较多。青海云杉林的存活曲线介于介于Deevey II和DeeveyIII型之间,近似于直线型。随着树龄的不断增加,存活的个体越来越少。总的来看林分结构比较合理,青海云杉种群处于稳定发展的阶段。   青海云杉种群格局的分形维数比较客观的反映了生境条件优劣及青海云杉对环境的适应程度。青海云杉种群格局计盒维数在0.992~1.938之间,平均值为1.716,信息维数在0.996~1.860之间,平均值为1.632,关联维数在1.418~1.759之间,平均值为1.568。青海响云杉种群格局的分形维数受海拔、坡向、坡度和土壤水分含量等生境因子的影响,使其在不同生境条件下存在很大的差异,相关分析表明:计盒维数与样地海拔和土壤水分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与样地坡向呈显著的正相关,信息维数与样地海拔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坡向呈显著的正相关,关联维数与样地坡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海拔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青海云杉种群格局分形维数第一主成分,坡向是第二主成分,坡度是第三主成分,这3个主成分累计解释率为87.6%。生境因子与青海云杉种群分布格局的形成关系非常密切。   2.青海云杉种群林窗干扰的生态水文响应   人类活动的加剧,使祁连山森林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干扰。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窗干扰的线状密度为22.5个/km,林窗的形成速率平均为0.51个/km.a,扩展林窗在整个林分中所占的比例平均为20.1%,而实际林窗所占的面积比例为11.7%。扩展林窗的大小变化为32.6~274.2m2之间,而实际林窗的大小变化为10.8~234.9m2之间,青海云杉森林斑块中的干扰主要以小规模的干扰为主,较大规模的干扰很少发生。在林窗的形成方式中,以采伐方式形成的林窗最多,占林窗总数的47.1%,人为干扰是林窗形成的主要原因。   林窗的形成明显地促进了青海云杉的天然更新,林窗内青海云杉幼苗的天然更新情况明显好于林下,林窗内幼苗更新的平均密度达到11474株/hm2,是林下更新密度的28.7倍。在林窗恢复过程中,青海云杉群落依然很简单,几乎很少有其他树种在林窗中定居。在林窗恢复初期,种群密度会迅速增加,并达到一个峰值。进入恢复中期阶段,随林木个体增大,种群进入自疏过程,种群密度开始大幅度下降。在林窗恢复的后期,种群密度开始趋于稳定,处于林窗内林冠层的个体逐渐向周围林分林冠层靠近,最终使林窗完全闭合。处于林窗内的幸存林木个体,在其林窗形成的初期都至少经历过1次生长释放,生长释放持续持续的时间一般在6~10年,之后林木径向生长开始趋缓。   当林窗干扰发生后,林窗内的微环境条件发生了改变,林窗中心和林窗边缘20cm、35cm、50cm处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均显著的高于正常林分内(P<0.05),而林窗中心和边缘土壤相对含水量无显著差异。相同位置的土壤相对含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大,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却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迅速减小。同一土层深度不同位置的土壤相对含水量林窗中心最高,其次为正常林分内最低,而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林窗边缘处最高,林窗中心最低。不同位置林冠截留率林内最大(0.49),远远大于林窗边缘(0.30)和林窗中心(0.17)。   3.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线种群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   在过去的50年里,祁连山年平均气温显著上升的趋势,年平均气温平均以0.34℃/10a的倾向率递增。1990年代初以后,平均气温进入显著增温的阶段,尤其是冬季气温增温幅度非常大。祁连山区年降水量整体上呈现增多的趋势,年降水量平均以7.9mm/10a的倾向率递增。1980年代和2000年以后祁连山降水普遍偏多,不同区域降水变化特征存在一定差异。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线种群的结构、分布格局和种群密度等均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响。青海云杉林线种群以1~30龄的幼龄个体数量最多,此类个体分别占林线样地中个体总数的80.5%。青海云杉种群密度在1978年以后,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大约有80.5%的个体出现这个时期。林线种群密度在过去的100年里增加了23倍。林线样地内>30龄个体,均呈现随机型分布,而1~30龄个体整体上呈现聚集型分布。与当前青海云杉林线位置相对比,100年来青海云杉分布的上限(林线位置)并没有发生明显地变化。在靠近当前林线位置的区域,100年前仍然有零星的青海云杉个体出现。21世纪1970年代后期至今青海云杉径向生长出现了一个较快生长的时期。相关分析表明:青海云杉树木年轮指数与当年7、8月份的平均气温以及与前一年11、12月份平均气温呈显著地正相关。因此夏季和冬季平均气温是引起林线种群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
其他文献
湖南省道县县委、县政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把加快农村奔小康建设步伐与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紧密结合起来,既创造了农村奔小康工作的特色,又培养锻炼了一批优秀年轻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the dried leaves of Lonicera similis Hemsl., so as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its further utilization and finding
互联网在中国民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国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地方媒体在这一场“全民生产、全民共享、全
库布齐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境内,沙漠化不但影响了周边农牧民的生产生活,而且是京津地区沙尘暴的主要来源。自2001年以来,在该区域实施了一系列生态政策,改变了农户的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化越来越成为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而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城市之间的行政界限和市场界限已被淹没,更多的社会财富和要素资源进一
随着城市规划机制的完善和规划作用的加强以及土地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城市规划与城市地价之间的相互联系日益密切。本文就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从理论和实证方面进行了探讨。主要通
科学合理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有助于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探讨云南这一重要水电基地移民安置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有特殊的理论
中国南方有广泛的红土分布,而红土的致色作用的一个主要因素是由于红土中铁元素价态的变化和各种铁矿物组合的差异性。铁矿物在红土形成过程记录了当时气候环境信息,其成分、结
在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分布着我国第二大胡杨林。区内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胡杨生长主要依赖地下水,地下水埋深是影响胡杨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本研究在黑河下游生长季地下水埋
本课题主要以川藏线沿线区域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川藏线沿线区域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分析调查以及研究,对比得出此线路最具有特色最具吸引力的景观资源—冰川景观资源,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