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社会观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思维方式意义上理解哲学,是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在哲学观念变革方面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从思维方式维度继续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仍是一条值得继续展开的研究思路与方向。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思想观点与观念,都可以从思维方式的意义上展开具体研究。这种研究不是“外部反思”式的简单套用,也不是抽象化的理论研究,而是应当深入到马克思的文本中,进行理解和阐释。其中,马克思的社会观也是这种需要从思维方式维度继续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思想观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第一个高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思想,这些社会思想已经具有社会观的意义,但学界现有的研究多集中在社会概念、社会思想以及理想社会等方面,对其中的社会观的研究还不够充分,从思维方式的意义上展开的研究也比较少见。因而,从思维方式维度研究马克思的社会观应当从研究《手稿》的社会观入手。从实践的维度来说,当今时代的社会实践也需要通过深入阐发马克思社会观进而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应有作用。本文从三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章,主要研究马克思在写作《手稿》之前的社会观演进,梳理并分析了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以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社会观。这两个文本虽然较少直接讲社会,但已经蕴含着思维方式意义的马克思社会观的萌芽和形成。这些文本背后蕴含的社会观是《手稿》中的社会观的思想来源,因而是研究《手稿》社会观的思想史前提。第二章,针对《手稿》社会观的基本内容展开探究,重点阐述人和社会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性伴随着整个人的发展阶段,是人的生命本性,并且社会也是人的存在方式,进而从人的社会性维度把握马克思社会观中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理想社会内容。这一章是本文的核心,重点从人的生命本性和存在方式维度阐述马克思的社会观。第三章,依据第二章的研究,提出马克思社会观的实质是一种哲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超越性在于以社会的视角,社会的维度去思考问题,超越了孤立的个体这种原子式个人的思维方式,把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置于社会思维方式中。在马克思的社会观作为哲学思维方式的意义上,进一步阐释《手稿》中社会观的对于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影响以及马克思社会观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其他文献
赫伯特·马尔库塞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思想在继承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和追求人的解放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密切相关。马尔库塞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加剧了人的不自由状态,新的背景下必须提出新的解放要求,探索新的解放道路,新的革命必须从文化和思想层面出发,构建每个人都可以实现自由发展的非压抑性文明社会。马尔库塞对自由的全新构想、对乌托邦的重新定义为我们探索人的解放提供
学位
中央苏区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在党内政治文化研究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虽然在中央苏区党的建设过程中,“党内政治文化”一词并没有被明确提出,但是在中央苏区,党却始终围绕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相关内容展开具体实践,确立了其基本内涵,形成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建设模式。如今,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党中央曾多次提出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所以,追根溯源,系统的研究
学位
当马克思在《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以下简称“博士论文”)中阐释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理论和自由的关系时,最终侧重点都会放在伊壁鸠鲁退守内心世界,追求精神自由上。那么,当时的真实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伊壁鸠鲁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哲学家?是单纯的“隐士”还是心思缜密且富有谋略的“伪装者”?由于年代久远以及缺乏可靠的史料记载,我们无法针对伊壁鸠鲁的这个秘密得出准确的结论。但不可否认的是
学位
本文在对国内外开敞空间相关研究内容进行简要梳理与解读的基础上,以南宁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对其开敞空间进行等级划分,并借助ArcGIS平台,构建开敞空间布局的指标评价体系,得到南宁市主城区各级开敞空间适宜性布局的结果,同时结合相关上位规划,为南宁市开敞空间的布局提供有针对性的策略,以期完善南宁市整体空间格局,引导城市健康发展。
期刊
城邦灵魂类比理论是柏拉图正义理论的基石,在政治哲学成为哲学研究主流旨趣之一的当代学术语境下,该理论受到了广泛和深入的重视。伯纳德·威廉姆斯对柏拉图城邦灵魂类比理论的批判在此类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位置,是当下柏拉图正义理论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伯纳德·威廉姆斯认为柏拉图在相关论述中犯下了重大逻辑错误,无差别地运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类比原则:“基于内涵一致性的类比原则”和“基于整体和部分一致性的类比原则”。
学位
笛卡尔的心灵观,即笛卡尔是怎样阐释心灵的,至今仍然是有所争论的一个问题,它对当代的心灵哲学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在《第一哲学沉思集》这部作品中,笛卡尔与其他哲学家的辩难式对话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阐释笛卡尔的心灵观。本文选择以《第一哲学沉思集》中的第三次辩驳,即霍布斯对笛卡尔的反驳与笛卡尔对此所做出的回应为主要切入点,由此回溯笛卡尔的六个沉思,通过二人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立场的碰撞,力图更加鲜明地展现出
学位
在哲学史上,“人”始终是哲学家们关注的主题,时至今日,依然如此。如今,随着世界市场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一主题不断被提出并得到激烈讨论,“我是谁”、“我要走向哪里”、“我们能否实现解放”等问题正困扰着现代人。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货币章”中,马克思依旧从经济学入手,通过经济学和哲学思想相结合的方式探索人的奥秘,提出“三形态理论”,因此,本文立足《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货
学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研究马克思自由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从《手稿》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自由解放是马克思追求的理论目标。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劳动和社会实践出发指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们将通过共产主义获得自由解放。马克思的自由思想中始终贯穿着实践的思维方式,自由的思想理论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所以深化对马克思自由思想研究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自由观。本文
学位
回顾意识形态发展史,马克思在实践领域为意识形态理论寻回现实根基,结束了以往意识形态仅在思辨领域的漂浮。同时马克思赋予意识形态理论唯物史观的深厚内涵,使其重新迸发生机。但是,学界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大都注重其批判特质,忽略了其建构功能。因此,重新梳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路径,回归文本再次考察其思想特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在思想史视域下,回溯意识形态概念的发展史,梳理马克思
学位
财产权问题不仅是现代政治哲学的核心主题,同样是贯穿马克思哲学始终的一条逻辑主线。对马克思财产权批判思想进行研究,既是我们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要思想线索,又是对人的生存境遇和未来命运的深刻反思。在对马克思财产权批判思想的总体性考察中,无论如何都绕不开蒲鲁东这一关键人物。事实上,马克思对财产权问题的关注始于《莱茵报》时期所遇到的“物质利益难事”,正是在这一时期财产权理论进入到马克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