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土层地震反应预测模型研究

来源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319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场地地震反应是工程场地抗震经济性和抗震安全性评价的重要依据。目前对于场地地震反应的研究主要依靠数值模拟的方法,但研究表明,现有的数值模拟方法还不能准确模拟场地地震反应,特别是对软土场地的模拟存在较大误差。所以采用新方法新手段研究场地地震反应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可以突破传统数值模拟方法的局限性,提高地震反应分析准确性,为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和结构抗震设计提供技术支持。本文以Ki K-net台网数据库和已有研究成果为基础,选取Ki K-net台网中的40余个台站历史地震记录等相关信息,开展了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场地地震反应预测模型研究,建立了地震荷载作用下土层变形等级预测模型和地表峰值加速度预测模型,对比了常用数值模拟方法,推荐了效果较好的预测模型,制作了相应的分析软件。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Ki K-net强震台网,选取40余个水平场地强震台站,搜集整理台站历史地震记录,结合强震台站土层剖面信息和已有的数值模拟成果,选取工程上常用且容易获取的表征参数,建立了与土层变形等级相关的数据集和与地表峰值加速度相关的数据集。2、量化分析了不同场地及地震动特征表征参数对土层剪应变的贡献度,遴选出6个影响因素组成2个特征组合作为机器学习参数;建立了5参数地震荷载作用下土层剪应变等级预测模型,对比分析了不同预测模型在性能度量指标上的差异,为研究地震荷载作用下土层变形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方法;并采用随机森林分类模型对典型场地剖面的变形反应进行了探索,给出了各类场地变形程度同PGA及埋深之间关系。3、通过综合多种特征选择结果,选取6个影响地表加速度的场地特征和输入地震动特征为机器学习参数,建立了地表峰值加速度预测模型;对比分析了不同预测模型在性能度量指标上的差异;分别从整体数据、场地类别、地震动强度三个不同角度,对几种机器学习预测模型和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机器学习模型预测精度要优于数值模拟,采用机器学习集成模型可以提升地表峰值加速度预测精度。该模型预测结果可为地震动区划及地震预警提供参考。4、在完成功能需求分析和流程结构设计的基础上,利用Py Qt5和Qt Designer,通过用户界面设计及环境打包,完成了对本文提出的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土层变形等级预测模型和地表峰值加速度预测模型的封装,形成了两款专业计算软件。软件操作简单,界面友好,可供研究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使用。
其他文献
场地效应是工程地震学、岩土地震工程学和地震学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对于近断层地震动模拟、地震动预测方程建立、地震灾区的震害评估、地震小区划、建筑物的选址及其抗震设防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利用日本KiK-net台网的强震动观测数据开展场地效应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将日本KiK-net地震台网中具有完整钻孔测试数据的646个台阵分别按照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
SMA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消能减震材料在土木工程中得到了一定应用,其良好的自复位特性,能在消耗能量的同时减少结构的残余变形。本文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能够描述SMA材料强化段力学行为的多段线性唯象本构模型,模型中实现了马氏体强化段加载路径和卸载路径的分离,提出了马氏体强化段加载路径的刚度计算方法,与其他学者提出的SMA模型相比,这种路径分离后的本构关系模型与SMA的实际力学行为更加接近。以一个
农村地区房屋建筑抗震能力相对于城镇较为薄弱,在历史大地震中破坏严重。我国疆域辽阔,气候条件多样,民族众多,不同地区农村房屋建筑受建筑习惯、地理环境以及经济因素等诸多条件影响在结构特点和建筑风格上往往存在一定差异,从而导致了不同地区房屋抗震能力的差别。因此,了解不同地区农村房屋建筑特点,研究各类农村房屋建筑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对于推进我国农村地区房屋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农村地区房屋建筑
砌体结构由于施工简便、建造和围护费用低廉、耐久性能优异、保温隔热性能佳、节能效果明显等优势在我国中小城市及村镇中被广泛应用。但是通过已有的震害资料以及工程应用,可以发现砌体结构也存在需迫切解决的问题。首先,传统的砌体墙因其自重大,抗拉能力差在地震作用下破坏。其次,大多数传统的砌体墙都是用粘土砖制成的。传统的粘土砖具有严重的能耗高,施工效率低,抗震性能差等缺点。最后,传统的砌体墙现场施工,施工效率低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家和社会对防震减灾的需求从以往重视安全单一目标向建筑安全和建筑功能双保护转变。建筑抗震安全和震后功能的快速恢复称为建筑抗震韧性,国内外针对建筑抗震韧性开展了大量研究,覆盖了评估方法和韧性提升技术等环节。目前,我国已经编制了《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GB/T38591-2020,从修复费用、修复时间和人员伤亡三个维度评定建筑抗震韧性,建立了支撑抗震韧性评估的建筑构件易损性和后
我国作为基建大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一直是我国基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在很多地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这些交通网络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国也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仅21世纪以来7级及以上的地震就发生过多起,包括汶川8.0级地震、玉树7.1级地震、雅安7.0级地震、九寨沟7.0级地震以及青海玛多7.4级地震等。这些地震对交通系统基
本文基于实际地震动数据利用参数性预测模型和非参数性预测模型回归不同区域地震的地震动预测模型,利用机器学习中的主成分分析算法和粒子群算法提取地震动母波,通过对地震动母波进行线性组合,匹配目标场地的预测反应谱,合成目标场地的地震动时程。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川滇地区的实际地震动数据,应用随机效应模型建立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和反应谱(Sa)与震级、场地及距离之间的关系,给出了一个符合当地地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以及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为了缓解土地资源紧缺、交通拥堵等问题,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开发进程也在进一步加快。地铁车站结构作为地下轨道交通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旦发生严重的地震破坏,不仅修复困难,而且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因此有必要对地铁车站结构在不同强度的地震作用下的损伤进行模拟,研究其易损性,以期为未来地下结构震前的震害预测以及震后损失评估提供依据。本文以典型两
为开发丰富的海洋资源,世界各国陆续开展了海底观测网建设工作。中国自“十一五”开始,也启动海底观测网建设方面的研究。借助国家项目的支持以及国产海底地震仪的发展,我国的东海、南海等海底观测台、观测网也相继建立。2018年,在漳州浯屿岛建成了浯屿岛线缆式海底地震观测台站。台站运行期间,记录到了大量的数据,为研究海洋地震以及海底观测网的建设提供了数据基础。本文利用浯屿岛台站记录的数据,通过仪器互相关的方法
混合试验将结构划分为试验子结构与数值子结构,行为复杂的关键部分在实验室中进行大比例尺试验,其余部分作为数值子结构采用有限元软件进行仿真,因此结合了物理试验和数值模拟的优点,可以反映整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数值子结构的精度是影响混合试验结果可信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提升数值子结构的精度,可充分利用试验测量数据更新数值子结构中具有相似边界、材料和行为的部分,从而使数值子结构和试验子结构的力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