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遗民诗人徐夜诗歌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528330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夜是清初一位比较杰出的遗民作家,众家评其诗“澄思幽穹”、“清真拔俗”。因为身份敏感、晚年困顿,诗稿又两遭水灾,徐夜创作的上千首诗仅有四百多首传世,亦且声名不显。近年来,学界已开始注意对徐夜的研究,但大部分集中在其政治咏怀诗和生平上,在徐夜的交游、山水田园诗、诗歌艺术特色等方面的研究上还存在一些空白。本文重点从内涵和艺术成就两方面考察徐夜的诗歌创作,简略梳理其交游情况以展现徐夜的思想和心态,最后,略论徐夜诗歌的历史地位。全文共分五部分。引言部分概述了徐夜及其诗歌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体例。第一章纵向考察了徐夜的人生轨迹,考证其生卒年,并梳理他与清初遗民及官绅的交往。明清鼎革的国仇家恨以及外祖父王象春的影响使徐夜选择隐居不仕,与顾炎武等遗民和王士禛等官绅两个不同群体的交游,从正反两方面印证了徐夜不仕新朝的坚定抉择。本章叙述、考证、议论相结合,对徐夜的生平、交游进行系统研究,探索其诗风形成的主客观原因。第二章对徐夜的诗歌创作进行分类研究,意在展现徐夜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按照诗歌思想主题是否有关政治将徐夜诗歌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反映政治民生与爱国情怀的诗歌,具体分为刺政诗、抒发亡国之痛的诗和明志诗。这类诗歌是徐夜创作的主体,也最能反映其作为遗民诗人的思想、心态和艺术成就。第二类是反映山水田园生活和个人情怀的诗歌,具体又可分为山水诗、田园诗、酬赠应答诗。徐夜的这类诗歌历来为各评论家所称道,大多朴淡自然、清新幽复。第三章深入分析徐夜诗歌的艺术特征。首先,探讨徐夜诗歌的艺术渊源。认为徐夜在追随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基础上向中晚唐学习,具体表现为诗学阮籍之含蓄蕴藉、陶渊明之朴淡自然、杜甫之忧患沉郁、韦应物之清淡幽寂。其次,评述徐夜诗歌风格。详细论证徐夜五七言古诗慷慨激昂、近体律诗沉郁悲壮、五言山水田园诗朴淡幽奥的多样性风格特征及内涵。最后,探讨徐夜诗歌的抒情方式。深入分析直抒胸臆和含蓄曲折两种截然不同的抒情方式的具体表现及形成原因。结语略论徐夜诗歌的历史地位。将徐夜放到明末清初诗坛、明末清初山东诗坛、清初遗民诗坛中去,从三个维度论证徐夜诗歌的历史地位。首先,在清初诗坛上,按是否出仕清朝来分,徐夜属于与顾炎武、屈大均等同类的遗民诗人群体;按地域来分,徐夜属于明末清初较有影响力的山东诗人群体。其次,在明末清初的山东诗坛,徐夜的作用是师承外祖王象春,上追复古派之李攀龙,传承魏晋风骨、盛唐气象,在山水田园诗这一派上,又是王象春到王士禛的过渡人物。最后,在遗民诗人群体中,徐夜在山东遗民作家中堪称佼佼者,与全国范围内的优秀遗民诗人相比也不逊色。徐夜应该算得上清初一位优秀的遗民诗人。
其他文献
<正>托尔斯泰曾说:"要想学生学的好,就要使他热心学。"学习识谱,兴趣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一味进行枯燥的训练,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一定要从
本文以平面公益广告为研究对象,对其互动意义进行了多模态话语分析。一方面,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应用到平面公益广告的解读中,验证了克瑞斯和勒文(Kress& van Leeuwen)199
现代化信息网络不断发展进步,给广播电视媒体带来新生机的同时也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在媒体行业庞大的市场竞争中,广播电视媒体要想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要对传统的广播模
从大学班级管理的现状出发,分析良好的班级管理和班主任的合理引导对计算机专业学生专业教育的重要性,并从班主任的角度探讨如何在班级内创建良好的专业教育育人环境,如何培
<正>陕政办发[2008]103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省财政厅制订的《民生八大工程财政资金监督检查暂行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以印发,请
村上春树是至今依然活跃在文坛的日本当代小说家。自从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村上一直笔耕不辍,出版发行了大量作品,引起世界文坛的广泛关注。主要是其作品表现了东西方文化混杂
废旧电子产品的资源化是当今环保领域的热点,而废旧线缆的资源化是一个重要课题。废旧线缆中富含铜、铁、塑料等宝贵资源,废旧铜冶炼能耗仅为矿石炼铜的1/8,甚至可直接加工成
“三礼”即儒家原始经典《周礼》、《仪礼》和《礼记》。《周礼》在汉代最初名为《周官》,它搜集了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官制,同时糅合儒家的政治理想汇编而成。《仪礼》主要是阐
山东省作为文物大省,地上地下文物资源丰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级政府对博物馆的建设越来越重视,最近几年,一批博物馆在山东各地建立起来,还有一些老馆正在或计划改扩建。
长安画派以描绘西北地区的风貌特色见长,属于北方山水,同金陵画派、岭南画派三足鼎立于20世纪的中国画坛。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后半期,它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浑厚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