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舍小说中的国民性改造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chen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晚清时期就已经有了国民性改造的先声,而此后关于国民性问题的炽热探讨也从未冷却。直至“五四”时期,鲁迅作为文坛的旗帜,主张用文学的形式来进行国民性改造。而老舍从英国回国之时,虽然已经错过了风卷云涌的文学运动,却还是间接地受到了鲁迅等人的影响,并形成了通过小说创作来进行国民性改造的意识。关于老舍小说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但是就老舍小说中改造国民性这一问题研究得还不够全面和系统,对老舍文化批判视野下的人物塑造和文化内质探讨与挖掘的还不够。本文就从这些研究的薄弱环节入手,对老舍小说中国民性改造意识的发展、国民性改造的特点、文化批判视野下的人物塑造以及东西多层文化对国民性的熏陶和影响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分析,以揭示老舍国民性批判的独特艺术价值。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联系老舍的生平和创作经历,试图整理出老舍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国民性改造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无论是在创作早期的《赵子曰》、《二马》中,还是创作鼎盛时期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以及探索型非现实主义小说《猫城记》中,老舍一以贯之地挖掘与探讨小说人物身上的性格弊端和根源。从这一整理过程中我们也能够发现,老舍在创作中交织着两种情感,一方面是对国民劣根性批判的坚持,另一方面是对下层人民由衷地同情和关爱,这一创作心理也使得老舍的小说批判具有自己独特的“温情”味道。第二部分就老舍对鲁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展开探讨。首先将二者小说中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进行比较,指出其中的异同,以此来说明老舍对鲁迅小说中国民性改造思想和手法的汲取和创新。其次,选取老舍和鲁迅小说中的两个经典人物形象“祥子”和“阿Q”,就人物的命运遭遇与性格特点进行文本比较,以探讨两位文学大师在塑造小说人物时的创作构思。最后,针对老舍在继承鲁迅国民性批判主题的同时又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批判风格进行总结,指出老舍国民性改造的特色,一是擅于用幽默温和的笔调去刻画与状摹人物形象;二是创新性地将人物和情节放在文化的“温室”中去观察二者的变化,批判人物性格的同时也在反思着文化的病理。第三部分,探讨老舍在进行国民性批判时采取温和态度的原因,并通过分析老舍“温情”观照下的对象——北平市民社会,来窥测老舍眼中的国民劣根性及其理想中的国民形象。老舍小说中的北平市民社会,三教九流,无所不有,此处将北平市民按照思想觉醒的程度与拥有财产的多寡,分为老派市民、新派市民和底层市民社会。老舍借身处时代潮流中的三类北平市民的生活经历和精神世界来绘制北平的“民生图”,在“熟烂了的”民俗与文化中体现人物的精神变化和前途命运,从而达到借人物角色反观文化弊端的目的。第四部分,针对老舍国民性改造中的文化批判特色,本部分对老舍所经历并在作品中所涉及的三种主要文化进行分析,试图探究出不同文化的病灶并指明其危害。这三种文化包括官钱本位、中庸保守的北平文化,充满侠义又没落重礼的满族文化,此外,老舍批判的笔尖并没有拘囿在中国范围之内,而是将英国文化中的殖民意识和弱国歧视也置于批判的视野之中,让中国民众得以看清西方文明之下的阙漏,避免盲目信从。
其他文献
在城市交通机动化加速到来的今天,城市中心区日趋严峻的停车问题正成为城市畅通的重要阻碍。本文分析了城市中心区交通和停车的一般特征,以重庆市观音桥中心区为例,在深入分
一直以来,为经典名著创作续书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乃至文学史上的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明清两代的续书作家及续书种类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程度。若要全面而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
文本解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处于基础而又核心的地位,如何做到有效解读是决定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甚至影响学生对文学文本、社会生活的理解角度与视野。但现如今语文教学实
利用AutoCAD动态块和宏命令,构建了符合我国制图标准的动态标注样式。通过局部菜单和幻灯片库管理标注,实现了标注的动态性和资源的开放性,修改方便、调用灵活,为设计人员绘
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认真分析形势、准确把握改革发展机遇。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正面临着十大机遇:政治多极化趋势为我国加快高等教育
以重庆市巴南区鱼洞老街为例,研究历史街区的规划设计,并建立历史街区城市设计导则体系。通过技术手册和设计导则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城市设计的操作性和实施性,为历史街区城市
该文以金沙港湾居住社区为例,详细介绍了重庆市新建社区停车问题调研的目的及方法,并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该社区停车所面临的问题,并从社区层面和政府政策层面
城市化背景下,城市低收入者的住房保障问题日益凸显。该文列表分析了我国不同时期的典型保障性住房形式,指出公租房应该是现阶段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重点。当前公租房建设量大、
用"点圈批注"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全方位的对话,并直接在课文中圈点勾画,进行批注,写出阅读心得,在交流中表
法律权威是一个理念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性、机制性概念。法律的至上权威是现代法治的根本性原则。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以及中国法治建设的现实,要求必须在全社会树立并坚持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