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解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处于基础而又核心的地位,如何做到有效解读是决定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甚至影响学生对文学文本、社会生活的理解角度与视野。但现如今语文教学实践文本解读缺失的现状令人担忧,传统课堂上的文本解读基本上是教师的独白表演,学生缺乏对文本的个性体验。社会、学校以及教师自身没有做到有效地资源配置,致使文本解读被架空虚化。新课改的颁布要求重视学生在文本解读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允许学生多元化解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文本的解读过程本应该是作者与读者情感交流的过程,是灵魂的感召过程,教师只有在深度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才能有相应的话语权,并且善于、会于引导学生进行解读,而学生只有在经历了阅读、品味、揣摩、共鸣等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后,才能有所深化。基于此,本文从孙绍振的微观分析理论切入,首先对这一理论的出现、引进和改进做了详细的叙述,其次以本土特色、审美价值与多元并存一元三方面阐释理论的特点,以区别于英美“新批评派”,并在与中国文学作品的有机结合中解读孙绍振的“微观分析理论”,在解读中严格遵守微观分析的三大原则,尊重文本主体,在积极价值导向的基础上力求读出问题读出自己的见解。再次,本文以具体的实例阐明“微观分析”的两大系统方法,即矛盾还原法和比较分析法,主张从文本的细微处寻找矛盾,挖掘深藏在文本深处的作家的心思,试图寻找解读文本的有效途径,最终回归统一的理论层面,并还给作品和读者一个完美的解释。这一方法论呼吁语文教学回归文本,挖掘文本表层与深层矛盾,并总结归纳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文本解读方法。但是,要使微观分析切实走进语文教学,还需要语文教师改变既定思维,反复研读文本,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理论作指导,同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理论,将微观分析更好地结合到中学语文课堂中。本文通过对微观分析理论的解读,呼吁文本细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强调与提倡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回归文本的教学理念,希望能给中学语文教师提供理论视角,引导语文教师深入文本找出切入点,多层次、多角度地解读文本,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帮助学生走入文本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