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f Reference in English Conversational Discourses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aniez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围绕英语口语的研究在不少方面已经成果显著,但此领域内专门关于照应现象的探讨并不常见。本论文基于照应现象中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研究点,主要对口头交际的最基本的模式——会话语篇中的照应现象展开研究。   本文作者在文中会话语篇语料的既定分类基础之上,提出三种文类的会话语篇,即情境语篇、话题语篇和休闲语篇,并验证了这一文类划分的合理性。希望通过内容更广(考虑到文类的多样化和差异性)的口语语篇,照应现象的使用特点可以得到更深入的探讨。   由于文外照应对语篇衔接的作用不大,之前的研究多数忽略了这一照应现象,而本文对此给予了较多关注。人称照应和指示照应的共同和差异之处分别在本文中进行了探讨;总的来说,英语会话语篇中的人称照应的使用远不止是为了语篇衔接,因为人称照应的大部分实例属于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而这两者通常属于文外照应。而会话语篇中的指示照应多数为文内照应,则主要体现了语篇的衔接关系。   另外,在三种不同文类的语篇中照应现象的分布差异显示出照应手段的使用同语篇的文类存在一定的关系,因为同其他两种文类对比来看,情境语篇中发现了较多的第一和第二人称(通常为文外照应),而同样在这一文类中发现this和that也在更多情况下用于文外照应。由此出发,本文深入探讨了文内和文外照应的使用与语篇语境之间的关系。   希望本研究的结果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照应现象以及英语口语,而且这一基于口语语篇文类的研究会对英语口语的教学提供一些重要启示。
其他文献
作为中国独有的语言形式,歇后语长久以来得到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国内学者更多地着眼于歇后语的静态理解研究,忽视了歇后语的动态认知过程与意义构建机制。加之在英语语
美的问题一直是诗歌翻译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古今中外的许多学者从美或美学的角度对诗歌翻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总体而言,现有的诗歌或文学翻译理论认为诗歌或文学作品具有超
亨利·詹姆斯是著名的小说家,文学理论家以及评论家。在其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哥特恐怖小说中,《螺丝在拧紧》是一篇出色的作品。小说的整个故事围绕着一位家庭女教师在布莱庄园
美国社会评论家、政治活动家和历史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知名教授、《新左翼评论》(NewLeftReview)编辑迈克·戴维斯2009年3月27日在社会主义工人网(socialistworke·rorg)发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学位
目的观察评价部队营区使用施杰杀蟑胶饵杀灭蟑螂的效果。方法采用目测法观察投药前后蟑螂密度,用蟑螂密度下降率来评价灭蟑螂效果。结果施药后70 d的杀灭率仍达89.1%以上。结
学位
对绝大多数英语学习者,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如何有效地学习英语词汇是他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语言学家和英语教师们在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方
如何才能学好英语?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许许多多的英语教师和学习者。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研究者们把研究重点聚集在研究英语教师身上,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