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城镇化发展的适宜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以内蒙古呼包鄂地区为例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min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是一个开放程度极高、依赖性很强的系统,它与周边环境和区域经济发生着相互作用。城镇化的过程不仅是一个人口迁移、景观变化、产业集聚、生态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个城镇发展进程与周边生态环境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呼包鄂地区位于中国西北干旱区,地处河套平原绿洲区,西邻我国北方沙尘暴的5大源区之一一鄂尔多斯高原区和巴丹吉林沙漠,南接毛乌素沙漠,生态环境异常脆弱。加之能矿资源的开发利用引发的环境污染,使得呼包鄂地区社会经济系统、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矛盾十分突出。   本文以干旱区城镇化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约束为研究出发点,以干旱区城镇化发展的适宜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干旱区城镇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城镇化发展模式进行了解析和综述;通过对呼包鄂地区生态安全水平研判、经济社会系统发展态势评价、城镇化驱动因子和基本特征识别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呼包鄂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生态环境效应;引入耦合概念,对呼包鄂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度进行分析研究:探讨生态环境与水资源约束下的呼包鄂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适宜模式与相应规划对策,以寻求区域PRED系统的协调发展。   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定性与定量方法,力图为干旱区城镇化发展的适宜路径选择研究做出一定的创新工作。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包括: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案例解析,对绿洲PRED协调发展模式和节约型城镇化模式这两种干旱区城镇化发展模式进行了综述;对位于东部河套平原绿洲区的呼包鄂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生态安全水平,以及两者的耦合发展度进行了量化分析,并指出呼包鄂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交互影响的耦合类型及耦合阶段,丰富了绿洲城镇化理论;提出了生态环境与水资源约束下的呼包鄂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适宜模式及规划策略,可为同类地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21世纪是多元、复合的世纪,人们社会生活的形式与内容日益丰富,对公共空间的使用日趋复杂,然而一些公共空间却漠视了人及社会多方面的需求,存在着形式单调、功能单一、只重形式不
随着区域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为了扩大本地区的对外交流,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城市或地区,迫切地需要一个对外展示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特色的窗口。于是兴建了一些具有技术现代
岷江中游地区地处蜀中,自古被称为四川的“黄金水道”,是四川古镇分布最密集、最具代表性的地区。多样的地理条件,较为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民俗文化,构筑了这一地区古镇具有地
水一直与城市发展成长和人类自身繁衍生存有着不解之缘,古今中外许多著名城市都地处在江河湖海之滨。特别是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全球一体化的影响,及国际间城市竞争日益加
建筑与语言具有可比拟性,语言中的语境现象同样存在于建筑之中,在语言中能被建立起来的语境地带在建筑中也同样存在。因此,语境地带作为连接语言与语义的纽带,也是连接建筑表
水景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景观规划设计对于改善国人人居环境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与中国古典园林或西方古典园林相比,现代
私家车的快速增长与停车刚性需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目前城市快速化发展的必然过程。随着居住区停车压力越来越大,其停车刚性需求与居住区的公共空间“相争”的矛盾会长期存
网络的出现使得建筑创作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最显著最本质的变化就是信息在整个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流动方式,这是影响建筑师工作方式的核心问题。该文在分析形式创造与建
随着城市风貌的趋同,村庄担负着传承我国地域、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作用,但是在村庄建设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盲目模仿城市设计手法、新旧建筑风格不统一等一系列问题,面对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