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二元结构视域中的知青作家城乡书写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hi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发轫于1950年代,至“文革”十年渐入高潮,随着“文革”结束而落潮。其间几经波澜起伏,逐渐从小规模、区域性的个别社会现象转变为大规模、有组织的全民性社会运动。在这场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中,衍生出了知青作家这样一个特殊的文化群落和知青文学这一显现中国特殊时期社会思潮的文学样态。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成为沟通中国城乡、辨识城乡经验差异的重要纽带。毋庸置疑,知青作家出现的重大前提是上山下乡运动所引发的城乡流动。一方面,如果没有这种大规模、远距离、长时间的城乡间迁徙流动,就不会有知青作家和知青文学的出现。另一方面,如果城乡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不存在巨大差异,也就没有知青作家创作所体现出的巨大张力。由此可见,从城乡二元结构的视角来研究知青作家创作很有必要。
  知青作家对于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认知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价值观念和创作重心。地理空间的转换、文化传统的断裂、社会形态的变迁等等,均不同程度地引发了知青作家的身份认同危机和心灵世界蜕变。作为城乡间的“双栖动物”,他们一方面能够利用先天的城市经验来凸显乡村的质朴、贫瘠和滞后,勾勒乡村生活的多元图景;另一方面能够利用后天的乡村经验来反思城市的繁华、浮躁和异化,呈现城市生活的世相百态。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共同铸就了知青作家的人格类型与心灵结构。知青作家在返城之前与返城之后,看待乡村和城市的视角与态度会发生哪些变化?城乡情感认同的天平会如何摇摆?这些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为了夯实研究的基础,绪论部分首先要梳理城乡的定义,对于城乡自然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特征作一个全景式扫描,阐释城市与乡村是如何作为差异性场域而存在的。分析中国城乡长期以来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城乡二元格局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知青作家因其各自个体经验的差异性,所以作品的主题、风格、语言等方面存在较高的可辨识性。从自然地理角度考量,中国东西南北中各地区的知青文学富有浓郁厚重的地域色彩;从组织建制方面来讲,知青作家因为有插队和插场(包括兵团和农场等)之别,因而创作题材和风格不尽相同;还有不少知青作家下乡来到少数民族地区,所以作品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以上皆反映了客观地理环境、独特政治氛围以及多样民族文化对于知青作家创作的影响。如果把乡土世界看作是一个文化整体,那么它又会被不同作家拆分成各种不同的想象,有人感受到苦难,有人联想到革命,有人迷恋于自然,有人钟情于动物,还有人倾心于民俗等等。经由这些富于个性化的想象,乡土世界的文学形象更加丰满,作家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也愈加明朗。农民观和乡土观是知青作家乡土书写的重要元素,知青作家塑造了不少有代表性的农民形象,其中“严父”与“慈母”是两个较为突出的形象群,对他/她们的勾勒反映了知青作家对待乡土人伦道德与文化情感的基本判断。知青作家的乡土观表现为其与乡村间的爱恨亲疏关系,不同乡土观的形成与个人境遇、代际、性情等方面的差异密不可分。
  知青作家的城市经验依据“下乡前-下乡中-回城后”的时间顺序依次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三个层次中的城市经验不尽相同,这与乡村参照系的介入不无关系。尤其是知青作家纷纷返回城市定居之后,他们的精神座标、创作理念、创作题材等均发生了巨大转变,并创作了一大批与之前乡村题材作品审美趣味迥异的城市题材作品。性欲、金钱、权力、日常生活等新的关键词频繁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革命理想、精神高地的陷落与世俗主义、大众文化的勃兴,革命意识形态的弱化与后革命、后现代思潮的涌动,均不同程度改变了城市的外在形象与精神气度,也改变了知青作家创作的价值取向与审美维度。城市中多种传播媒介共同发力,对于知青作家创作题材的嬗变及作品风格的通俗化转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城市视角得以确立、城市感官逐步完善的时候,乡土世界又会在知青作家内心深处占据怎样的位置?乡村记忆如何在他们的脑海中复活并重现影响力?他们以何种方式皈依乡村与乡土精神?灵魂的家园感是因何崩塌的、又如何得以重建?……这些都是值得梳理研究的问题。城市与乡村以对照性、悖论性的存在方式,在不同时期展现出各自不同的魅力、生命力和亲和力,为知青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辽阔的视域和鲜活的素材,为知青文学蜕变、后知青文学发展提供了富饶土壤。
  考量城乡二元结构视域下的知青作家创作这一命题时,还必须将其放入纵向与横向的比较视野中。纵向比较即比较老三届、六九届等不同代际知青作家创作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横向比较即将知青作家的创作实践与乡土文学、寻根文学、延安文学、都市文学等进行比照分析,提炼其中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从而使知青作家的创作边界得以确立、创作特色得以凸显。
  本论文共分为六章。前五章主要属于内部研究,以作家作品为基础,结合相关理论,梳理知青作家城乡书写的内容及特色。第一章,在绪论中对于城乡的自然地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特征加以具体描述,阐明城乡二元对立模式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社会影响。再将知青文学文本放置于城乡的具体场域中,进行比较和分析。第二章,研究知青作家乡土书写时,以文学地理学和社会地理学为基础,比较南方与北方、插队与兵团、边疆与内地等差异性场域对于知青文学审美风格的不同影响。并分别从自然地理、意识形态、民族关系、生态美学等角度对知青作家的创作心理和题材选取进行分类研究。知青作家对于乡土属性有各种不同的认知,这来自于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三章,在研究知青作家的城市书写时,重点分析知青作家返城以后由于年龄、阅历、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导致的城市经验的变迁。探讨崭新的城市经验在何种程度上促进或者制约了知青作家的创作实践,如何引发了知青作家的精神断裂及知青文学的转型。第四章,借由“家乡-故乡-原乡”这条线索,考察城市与乡村在知青作家心中地位此消彼长的过程,从而窥探知青作家对于心灵净土和精神家园的求索历程。第五章,由于城乡经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不同代际的作家对于城市、乡村、农民、知青以及上山下乡运动的认知和书写也不尽相同。将老三届作家、六九届作家与晚生代作家的城乡书写加以比较,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时代与文学的密切关系。第六章,着重于外部研究。由于知青文学的题材具有横跨城乡的文类特征,所以将知青文学与普遍意义上的乡土文学和都市文学进行比较解读,并将知青文学与延安文学、寻根文学等加以比较,分析知识分子城乡经验与创作实践的密切关系。
  知青一代人的精神谱系、价值取向和情感倾向,具有鲜明的代际特征和可识别性。城市和乡村共同为他们的人格赋形,传统和现代的融合及撕扯在他们身上得以最充分的显现。知青作家的创作成为记录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城乡变迁、社会变迁、精神变迁的重要载体。知青作家对于城乡的认知和书写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具有跨时代意义和持续影响力的重要事件,为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其他文献
在国际上,持续期、凸度、VaR等计量方式的出现使得利率风险的计量越来越科学化、精确化,大量的金融衍生工具(如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互换、利率期权)的出现使得利率风险的管理方法日益丰富.而对中国银行业而言,这一领域几乎是空白.所以,中国银行必须将这种科学的风险计量方法与当前银行业的现状相结合,探索出适合中国银行业的风险计量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中国银行的利率风险进行精确的计量,在精确计量的基础上
学位
本论文对行政决策法治化问题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对行政决策的概括介绍,主要包括行政决策的含义、分类、作用和缺陷以及行政决策制度发展等内容,本部分目的在于为后文的论述奠定基础。本论文对行政决策在实践中存在问题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探讨,本部分旨在对问题本身加以把握,以利于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本论文提出了行政决策的法治化对策。在论述了对行政决策法治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之后,从建立行政决策程序,
学位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转变,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拉开帷幕,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对全球范围的和平与世界各国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韩国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再加上它具有独特的地缘战略价值,其民族主义特点在东北亚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特别是在韩国实现政治民主化,完成“汉江奇迹”的跨越与经济现代化之后,民族主义蔓延的趋势更加强劲,逐渐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领域,并日渐体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实现现代化和建设社会强国道路上突飞猛进。近年来,在“一带一路”战略的领导下,中国向世界全方位开放的同时,对全球治理和推动经济全球化提出了多项务实主张。然而,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对全球化理念的全面开放的态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在不同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而这些特点的形成与国家政策、国际环境等
学位
随着中国共产党在社会组织领域党组织“全覆盖”工作的推进,社会组织党建相关问题成为政治学与党建理论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关注社会组织党组织建构的逻辑并开展了实地调研,梳理了社会组织党组织“全覆盖”中基层党委的工作与社会组织党组织建构案例的情况。实际工作中存在三类常见的社会组织—专业性社会组织、联合会社会组织与社区服务社会组织。它们应要求建立党支部并适应性地开展丰富的组织活动,形成了对业务与党务关系的差
当代欧洲穆斯林移民的身份构建以及融入欧洲社会成为影响欧洲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问题。但在这个建构的过程中,却面临着“国家”与“宗教”的不对称,即欧洲国家与伊斯兰教信徒的融合困境。可以说当代的欧洲穆斯林移民面临着日益凸显的国家身份认同困境。  本文以穆斯林的视角出发,探析欧洲穆斯林的国家认同问题。首先在理论层面探讨了国家认同的相关理论,讨论了国家认同的内涵和国家认同的三个层次,包括对身份认同的认知、认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兼具屯垦与戍边任务的特殊组织,更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54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借鉴中国历史上屯垦戍边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疆的实际情况,组建起第一个生产建设兵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世纪60年代后期,为应对紧张的国际局势和复杂的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借鉴新疆兵团的模式,1968年到1971年间,中共
施行了23年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在带来显著的总体经济效应的同时,也存在利益分配不均、就业难以解决等问题。为改善NAFTA框架下美国贸易相对收益较少,国家实力相对衰退、国内经济、政治发展困境等问题,特朗普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计划,调整NAFTA政策便是其贸易政策改革中的重要一部分,集中反映了特朗普本人及其政策团队的经济政策理念。调整NAFTA政策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和法
学位
各种国际关系理论都认为国内政治很重要,它在国际体系中对每一个国家的影响都是不容否认的。马达加斯加是一个非洲国家,体现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共同的具体的特征。马达加斯加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自1960年从法国殖民独立以来,它见证了多种影响国内形势和外交关系的模式。  当谈到国内情况涉及到几个重要的事实。其一是循环政治上的危机,这种危机以不同方式影响外交关系并带来不同的后果,大多是负面的效果。提及几个案
由于中国对香港的政策以及中国在未来全球经济中的地位,香港经济的未来与中国内地的经济紧密联系。香港政府和商业界已经认识到这一事实:没有与内地的紧密联系,香港的经济会被边缘化。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中国的开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其必须调整经济以符合世界贸易组织对成员的要求。《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安排》或者CEPA)使作为世贸组织成员的香港,得以在2006年中国加入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