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物体三维面形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yucan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学三维测量技术以其高精度、高效率、非接触和全场方式等优点,在工业及民用领域的许多方面等得到了广泛使用,但是其现有技术主要针对静态物体的测量。近来,运动或动态物体三维面形检测技术是国内外研究的一大方向和热点。运动或动态物体三维面形检测要求快速采集图像并能对其实时处理,从单幅图像获取物体面形是实现测量的关键所在,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项工作围绕运动物体三维面形快速检测的目的,提出了一些新的适合运动物体三维测量的单幅条纹图像处理方法,并将其用于实际测量。论文主要内容如下: 1.三维物体光学快速检测技术综述本文主要从软件和硬件二个方面阐述了运动三维物体面形快速检测技术,通过对各种测量方法的分析,指出了它们的优点和局限性,为本文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基本的技术参考和研究策略。 2.自适应空间载波相移法研究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空间载波相移算法。该算法利用一线性递推公式描述了条纹图像中一像素点的强度值可由前三个连续像素点强度值表示,通过计算像素点的位相增量的无偏估计值来获取该点的位相增量值,再由连续像素点位相增量的累加得到相移量,进而用传统最小二乘相移算法计算位相分布。该算法可获取每一像素的相移量,从而能够测量变化较剧烈的位相分布;同时,该算法勿须知道每条纹中包含的像素数,通用性好,有利于实现自动测量;另外,计算过程不需要迭代,计算量较小和能较好的抑制噪声。该算法从单帧图像恢复物体面形,适合运动物体三维面形的测量。 3.均布式合成条纹图像法研究传统的结构光技术测量三维物体面形需要获取多幅条纹图像,对调制度或反射率不敏感,但是在测量运动物体时,此优点在条纹投射或采集过程中被物体的运动所破坏。合成条纹图像法有效的解决了物体运动带来的不利因素,该方法把投射的多幅条纹图像合并成单幅条纹图像,能够进行实时测量。本文提出的均布式合成条纹图像法解决了传统合成条纹图像法中易于引起混频的现象,能获得更好的三维物体面形。该技术能实现运动物体视频。 4.运动物体三维测量应用软件的实现为验证自适应空间载波算法和均布式合成条纹图像算法二种算法的有效性,开发集条纹投射程、图像采集程序和图像处理一体的程序。该软件强调了VC调用ComBuilder生成的控件编程技术对软件实现有很大的可取性。该软件实际测量了静态和动态物体,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自适应空间载波算法和均布式合成条纹图像算法二种算法对实现三维物体面形快速测量是有效的、可行的。
其他文献
在现在的螺旋桨理论设计方法中,船舶伴流场中的螺旋桨性能是用基于势流理论的方法估算的。然而,当用势流理论分析螺旋桨周围的流场时,由流体粘性引起的船体边界层干扰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数据传输模式,例如初期的RS232技术和现在的无线通信技术。在现代测控应用中,测控任务要求平台可以同时支持和处理多种数据传
上世纪初,许多世界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始大力发展机器人相关技术,而在种类繁多的机器人中,环境感知机器人得到了研究者和相关机构的普遍重视。环境感知机器人,顾名思义就是一种
建筑结构的安全是确保社会生活正常运行的重要前提。将压电机敏模块植入混凝土中,配合相应的检测仪器构成的压电机敏混凝土系统能够对混凝土结构的静、动态特性进行实时、主动
本文主要研究了旋转载体驱动硅微机械陀螺的加工技术和接口电路。旋转载体驱动硅微机械陀螺是一种无自主驱动结构的硅微机械陀螺。该陀螺利用旋转载体的自旋作为陀螺敏感结构
船体复杂曲面外板大多是由三维不可展曲面构成,将平面钢板加工成船体曲面形状,需要对其进行水火加工达到成型要求。目前对船体外板水火加工自动化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挠度较
为了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到位、大力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发“PLC专项培训包”,使用一体化的循环开发过程,即集调研、设计、论证、制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将海洋开发定位成重要战略目标,关于海洋资源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海洋领域的竞争说到底就是高科技的竞争,而海洋科技竞争的焦点是深海高新技术。我国政府
小波变换在现实科研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采用最优小波基对信号进行分析是人们心中所期望的,然而基于信号特性设计匹配小波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最优小波基的目的,但对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迁对人类带来的警讯,让各国政府纷纷思考如何减排节能。为减少对石化能源的依赖性,能源公司与科研人员转向对可再生清洁能源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虽然可再生能源从人类发展伊始就是主要的能源来源之一,我们当今研究的是不同的概念,近现代研究可再生能源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如何持续的、快速的从流体(风、河流、海洋)获取能源。随着各种新能源的提出,装机容量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日益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