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侠”概念的建构与解构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3078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晚清社会巨变之前,史书典籍中无“墨侠”的记录,也不曾记载侠与墨家有承接、转化之关系。而到了近代,在经世救国、崇墨尚侠的文化氛围中,“墨侠”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学术界随后展开了一系列关于“墨侠”的讨论,但在这一系列的研究中,“墨侠”时而指代墨者,时而指代墨家、墨子、游侠、侠类一支等等,这不得不使人对“墨侠”的真实身份产生疑虑。
  通过追溯可知,“墨侠”诞生于近代。以康有为、梁启超、鲁迅、侯外庐等为代表的学者们议论大胆、奋力宣传侠源于墨、墨源于侠或侠墨相关的言论,是为了借助侠、墨之精神以救国。事实上,侠、墨两派无承接关系,“墨侠”也只是在侠、墨有关的假象中诞生的某个结果,这些都只是在国破家亡的背景下,学者们在墨家已消逝千年,而侠的形象又有污点的双重困境中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从两者的学理上进行比较,也可证明晚清起流行的侠、墨亲密论有误,“墨侠”不存在。侠与墨两个流派的精神与思想虽然有一些重合之处,但是两者行为的出发点、人生理想、生活方式与政治角色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墨者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名鬼,而侠者多推崇私爱、武力、权财、喜报恩或复仇,时常打破统治阶级的法律条例。
  从两者的史实关系上考察,亦可进一步证明侠、墨无关,“墨侠”不存在。因为侠、墨在时间顺序上先后兴衰的巧合不能构成因果,墨家的衰败不是两汉游侠繁荣的原因,墨家的精神与思想并不是后世侠文化的主要构成。
  因此,通过对侠、墨亲密论建构路径的梳理,对侠、墨学理差异的对比和因果关系的否认,可以判定“墨侠”是在“名不副实”的侠、墨亲密论中被建构起来的,虚假的存在。但可以被思考、看到、用到、讨论的“墨侠”又真真切切地存在着,只不过它不是人们误以为的在历史与现实世界中实际存在过的对象个体,而是存在于思想世界中的概念。它作为被建构起的概念,可代指与侠、墨相关的对象,具有真实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意义。与之相关的“墨侠”研究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合理且必要,但在那个时代之外应重新给予反思。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转移支付是政府间财政资金的再分配形式,是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理顺政府财政关系的重要内容.建立体现社会公平,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中国特色的转移支付制度是目前中国转移支付改革的关键.
我国土地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人地矛盾更加尖锐;同时,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着由粗放经济向集约经济的根本性转变。所以,无论是从保护土地资源、完善土地科学的角度,还是从城市发展和城市土地合理配置的角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论题的研究都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研究出发,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及其潜力评价理论作了较为深
学位
自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以来,儒家学说一直处于低迷徘徊的状态,其正统地位不断受到佛、道二教的冲击和挑战,儒学独尊的身份出现危机。理学家热衷于创办书院,试图借助书院“传道立学”,化解儒学身份危机。论文选择“南宋书院与理学”为研究主题,以理学为经,书院规制为纬,为研究南宋理学与书院的关系提供新视角,也可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以及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宋明理学是对隋唐以来逐渐走向低迷
学位
作为闻名全球的法国梅村禅修中心的创办人,一行禅师被一些人称之为当今“入世佛教之父”,其影响力已经获得国际佛教界的高度认可。在越南战乱不宁时期,他发慈悲之愿,献身于佛门,并为之奋斗一生。经历过各种考验和磨练的一行禅师,深切感悟到佛陀一生说法就是为关怀和温暖人间,并为众生揭示一个解脱之道。佛陀的智慧和慈悲及其在解脱,成为一行禅师向往,禅师由此建立起对佛法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与此同时,中国近代太虚大师的
学位
本文通过弗洛里迪的语义视角,对其信息哲学思想中关于信息的观点进行了深入探析。弗洛里迪首先对所谓“正统哲学”进行了批判,他提出信息哲学应作为“第一哲学”,并将信息哲学定义为“信息的概念本质和基本原理,包括其动力学、应用和科学的批判性研究,以及信息的理论和计算机方法论对哲学问题的详尽阐释和应用。”此外,信息哲学不是跨学科的,而是属于交叉学科的,因为其需要对跨越文化和科学边界的问题进行对话。弗洛里迪认为
佛教传入中国后,印度的弥勒信仰也随之传入。在经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弥勒信仰。五代时期在浙东地区出现的布袋和尚传说逐渐演化成一种新的弥勒信仰。历经宋元的肇始与初创,以及明清时期的多途发展而定型,僧俗两界佛教信仰者通过文字、绘画、造像等手法对其形象进行不断的塑造,并在与中国人固有精神内涵相结合的过程中,对布袋弥勒信仰的内涵进行全新的创造,形成集神通、智慧、慈悲、方便于一身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