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有限精度量化的大规模MIMO传输技术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l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满足未来移动通信网络中日益增长的多媒体宽带业务需求,无线通信技术及其网络架构亟待新突破。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技术通过配置大规模天线阵列深度挖掘空间信道资源,能够实现高速率无线通信,已被公认为是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支撑技术之一。然而,随着天线阵列维度提高,系统的硬件成本和功耗开销都随之增加。针对此问题,为大规模天线阵列配置有限精度量化的数模/模数转换器(DAC/ADC,digital-to-analog converter/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备受关注。本论文针对采用有限精度量化的大规模MIMO系统的性能分析和传输设计展开了深入研究。
  首先,研究了在发送端和接收端分别配置有限精度DAC和ADC的大规模MIMO通信系统的可达传输速率。有限精度DAC/ADC的数模/模数转换属于高度非线性操作,难以精确刻画其量化特性。论文通过引入比桑理论对有限精度DAC/ADC建立线性量化模型,将量化后的信号建模为两个不相关部分之和。基于此模型,并采用迫零预编码,推导了下行传输链路中多用户渐近可达速率的闭式表达式。进一步,从理论上分析了有限精度DAC/ADC引起的可达速率损失,发现该速率损失能够通过增加天线数目进行补偿,分析结果定量揭示了DAC精度与天线数目之间速率性能互相补偿的数学关系。具体而言,在高信噪比场景下为了获得相同的速率,DAC精度每降低1比特,基站天线数目需要提高4倍。而在低信噪比场景下,由于热噪声的影响起主导作用,有限精度量化引起的速率损失相对可以忽略。仿真结果验证了渐近可达速率闭式表达式的精确性以及DAC/ADC量化精度与天线数目之间的性能补偿关系。
  其次,研究了基于有限精度量化的大规模MIMO多用户调度问题。基站端采用改进的多用户迫零预编码,即正则预编码,并引入克罗内克模型(Kronecker Model)刻画MIMO信道的空间相关性。应用渐近随机矩阵理论和DAC/ADC线性量化模型,在最大化渐近接收信干噪比的准则下推导获得了正则预编码的最优正则化因子计算方法。研究表明最优正则化因子随DAC精度增加而递减,但与信道相关性和ADC精度无关。仿真结果证明了提出的最优正则预编码的可达传输速率性能优于迫零预编码、最大比合并预编码以及传统正则预编码的可达速率性能。进一步,在最大化系统总传输速率/基站天线数目的准则下对用户调度比例进行了优化设计。特别针对信道不相关的低信噪比场景,推导获得了近似最优用户调度比例的闭式表达式。仿真结果表明该闭式表达式同样适用于弱相关的大规模MIMO信道。
  然后,研究了基站端配置有限精度ADC的多小区大规模MIMO毫米波通信。毫米波器件的尺寸优势使其能够与大规模MIMO技术有效结合,形成高增益的精准波束赋形。每个小区服务多个用户,每个用户端配置多根发送天线连接于同一射频链路,进行模拟波束赋形。提出了一种分步信道估计方法,先通过基站发送单频信号估计用户侧波束到达角,再通过用户发送正交导频序列估计等效MIMO信道。毫米波电磁信号路径损耗大,方向性强,因而信道呈现稀疏特性。与经典的中低频段大规模MIMO系统性能分析不同,在此情况下,大数定理和中心极限定理等常用数学方法均不再适用,用户可达速率不再随天线阵列维度增长而收敛。论文利用统计学方法及杰森不等式,在考虑信道估计误差和有限精度ADC量化误差的前提下,推导了遍历可达速率的紧致下界。基于此速率下界,分析了包括ADC精度、数据及导频信噪比、用户及天线数目等在内的典型系统参数对用户速率的影响。特别的,研究了单小区场景,发现用户等效接收信干噪比正比于系统原始数据信噪比,比例系数由系统参数决定。仿真结果验证了该速率下界的紧致性,证明了可以通过灵活配置系统参数获得目标用户速率。
  最后,研究了基站端配置有限精度DAC的大规模MIMO物理层安全通信技术。配置大规模天线阵列的基站作为发送端,多个单天线用户作为合法接收终端,同时存在一个多天线被动窃听终端。基站在发送给合法用户的私密信息中加入伪噪声,以干扰窃听终端,提高安全性。考虑了两种常用的伪噪声设计方案,迫零伪噪声和随机伪噪声。DAC量化噪声对合法用户和窃听终端都会造成干扰,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特殊的伪噪声,在某些场景下将有益于安全通信。基于DAC线性量化模型,推导获得了可达安全速率的紧致下界。给定私密信息和伪噪声之间的功率分配因子,研究发现低精度DAC在低信噪比场景下能够获得更高的安全速率,在高信噪比场景下则与之相反。基于此发现,进一步推导了一个信噪比阈值,当系统信噪比低于此阈值时应降低DAC精度以提高安全速率,反之则应提高DAC精度。研究还发现安全速率与给定的功率分配因子高度相关。优化该功率分配因子,得到了近似最优功率分配的闭式表达式。仿真结果验证了所得安全速率下界的紧致性、信噪比阈值的准确性以及近似最优功率分配闭式表达式的精确性。
其他文献
索引调制技术作为一种有前景的技术在无线通信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由于正交频分复用索引调制(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with Index Modulation,OFDM-IM)系统在发射端存在无效激活子载波方式(Subcarrier Activation Pattern,SAP)的情况,造成误码性能的降低。同样由于OFDM-IM系统特
学位
当前在生物磁信号探测,如脑磁信号、心磁信号这类微弱磁信号的探测目前都只能采用超导量子干涉仪,而将磁致伸缩材料与压电材料复合而成的磁电复合材料,可以将能量在磁场和电场之间自由转换,因此可以用于微弱磁场传感器设计,相关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非常关注的热点。磁电复合结构的选用材料、结构构型、尺寸大小等不一样,制备而成的磁电传感器灵敏度也会不一样,一旦磁电复合结构制备成传感器,其灵敏度通常就固定了,不
新体制雷达发射时常采用脉内或脉间相干的信号,接收时又采用匹配滤波技术,这使得传统干扰技术很难对其产生有效的干扰。基于数字射频存储器(DRFM)技术的干扰信号能够和被干扰的雷达信号保持相参性,从而对其拥有良好的干扰效果。针对电子对抗的发展对高带宽和宽频段提出的新要求,本文探索结合DRFM技术与信道化接收技术的高性能多用途DRFM干扰机设计方法,采用多通道射频直采和超高速异构实时并行处理技术对大带宽信
学位
在雷达、移动通信领域,多通道收发信机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MIMO雷达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对通道数量、通道带宽、设备功耗、信号质量、多通道幅相一致性以及信号的处理速度要求越来越高。相较于现有的多通道收发信机设计,本文提出了一种带宽更宽、功耗更低、通道数量更多、开发周期更短、集成度更高的通用多通道收发信机。主要工作如下:  首先,分析多通道收发信机在雷达、通信和电子对抗中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研究传
太赫兹波具有穿透性强、高信噪比和高分辨率等独特性质,在生物医学、天文观测、无线通信和成像系统等诸多研究和应用中有着重要作用和价值。随着太赫兹技术发展,快速、高效的太赫兹调控器件需求越来越迫切。超表面克服了超材料存在的体积过大、损耗过多等缺点,在电磁波调控上表现出巨大潜力。自编码超材料概念提出后,编码超表面应运而生,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编码超表面不仅在控制电磁波上拥有出色的表现,而且随着编码超材料的
电磁诱导透明(EIT)是一种相干的非线性光学效应,表现在吸收线附近产生狭窄的光谱透明窗。高透射率、强色散性的透明窗口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包括传感、慢光控制、调制等等。但是传统的EIT实施受制于严格的实验条件,例如稳定的气体激光器和低温环境。为了克服严格的实验条件,基于超材料结构的类EIT现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作为新型的二维材料,石墨烯凭借其良好的动态电导率,成为EIT超材料领域的热点。  本文研究
太赫兹波处于微波波段和光学波段的过渡区域,是一种既具有微波特性也具有光波特性的特殊的波。太赫兹波在未来新一代通信系统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而且在生物医学、安全监测、生物传感、材料检测等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太赫兹调制器作为太赫兹技术应用在这些领域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目前国际诸多科学家们最为关注的国际学术研究方向之一。但是与太赫兹发射源、探测器相比较为滞后,研制高速率太赫兹波调制器具有重要
作为目前唯一一种能够达到香农信道容量的编码方案,极化码自提出以来就获得了众多学者的青睐。连续消除(Successive Cancellation,SC)译码算法是极化码最基础的译码算法,它有着较低的计算复杂度和较好的译码性能。因此,极化码凭借着它自身的优势成为了已经到来的5G中控制信道的编码方案。本文主要研究极化码SC译码算法的改进算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为了能够在快速简化的SC(Fast
学位
本文针对索引调制(Index Modulation,IM)无线携能(Simultaneous wireless information and power transfer,SWIPT)系统中存在的频谱效率低以及空间相关性对其误码率影响问题,以增大系统传输效率、降低误码率和降低能耗为优化目标,在协作中继系统下进行性能分析及方案设计,研究内容具体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为了提高空间调制(Spat
学位
在经典的电动力学理论中,为了描述局部空间范围内的电荷-电流体系在远区激发的电磁场,引入了电多极子和磁多极子两大多极子体系。然而根据时空反演对称性质,还应存在着环形多极子体系。其中的环偶极子广泛存在于血细胞、多铁性物质以及DNA等物质中,但由于其电磁响应强度远低于电偶极子与磁偶极子,所以一直被忽略。最近,电磁超材料的蓬勃发展为实现环偶极子响应的显著激发提供了实现手段,这也成为了近些年来的研究热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