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风量空调系统室内温湿度最佳测点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te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际空调系统中,房间内温湿度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同位置处传感器检测到的温湿度值会有所不同。传感器安装的位置不合适使其检测值不能反映室内温湿度的真实分布,且偏离室内人员的真实感受;以此为被调节参数进行室内温湿度控制通常会导致室内环境不能满足人员需求。实际空调房间中温湿度传感器集成在同一个装置内,因此,需要研究在满足某个指标要求下的室内温湿度传感器融合的最佳测点,以最佳测点处传感器温湿度值对室内温湿度进行控制,改善室内环境控制效果,提高室内人员的舒适度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以某大学变风量空调实验平台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空调房间温湿度最佳测点研究,具体研究如下:(1)在分析变风量空调系统和VAV BOX控制原理基础上,构建了房间测点实验平台,参考ASHRAE Standard 55-2013标准,研究选取了房间中的6个实验平面对温湿度测点进行研究。(2)构建了基于最优加权的温湿度递推融合算法,该算法对基于均值的递推融合算法做了改进,引入了加权因子,构造测量值与加权估计值的均方误差,采用均方误差最小时的权系数乘以每个传感器的量测值,从而充分利用传感器量测数据,减少因剔除量测数据随意性带来的信息损失,避免了极端值对融合结果的影响。研究将温度、湿度和风速用一个指标有效温度指数ET(Effective Temperature)进行评价,将多个参数点统一为一个点进行温湿度传感器最佳安装位置研究。(3)利用FLUENT软件搭建了空调房间模拟系统,计算房间内的温湿度,分别对实验与FLUENT模拟得到温湿度值采用基于最优加权的递推融合方法进行数据融合,最后以人体温热感觉指标ET为评价标准,研究确定出室内的最佳温湿度测点。(4)温湿度最佳测点通常在室内的半空中,不便于进行传感器安装,采取正交最小二乘法研究最佳测点与实际传感器安装点间参数的映射关系,以此对安装位置处非最佳测点传感器的检测值进行修正,使修正后的值与最佳测点处传感器值相同。(5)分别以最佳测点与非最佳测点处温湿度值为被控参数,采用单神经元PID对室内温湿度进行控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以最佳测点传感器值为被控参数时,室内人员的热感觉与室内实际温湿度值更相符,最佳测点传感器检测到的温湿度值能真实反映室内温湿度分布情况,室内环境舒适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其他文献
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最有效方法,小学语文是学生接触语文知识的开始,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会对他们将来的求学产生重要影响。文章针对当前的教育体制,分析了兴趣教学对于小学语
大湾水电站厂房屋顶出线架因终端受地形限制,终端塔距离构架距离较远,高差大,导线张力及地线张力较大,通过建立模型空间计算由初设的A字柱结构型式增加端撑,以增加人字架的侧
十二代三轮休雪是日本代表性的陶艺家之一,他生于传统的荻烧世界,但却创造了新的艺术作品。他并未否定传统,而是以传统为基础进行创作。休雪认为传统不是一味继承旧物,而是通
校外实习是大学教育最后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对校外实习效果具有关键性作用。本文分析了目前实习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
通过近3个月的基坑冲淤变化监测,获得港珠澳大桥项目桩基施工过程中大量现场多波束和单波束测深仪观测的数据资料,对施工期基坑泥沙冲淤特征变化进行分析,得到基坑挖后冲淤量变化规律,结合工程实际,提出有效保障正常施工的基坑开挖措施。
简要回顾了《数据采集与处理》杂志创刊15年来编辑出版情况,着重就1996-2000年期间刊载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主要包括审稿,论文质量,作者队伍,引文及出版时滞等方面,通过对一些数据的分析,比较,表
将小波神经网络引入时变参数信号模型中,提出一个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时变参数信号模型.使用该信号模型对非平稳的反电晕放电信号建模,通过模型参数提取信号的特征,根据提取的
近几十年来,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的产量越来越大,被广泛应用于农药、制革、医药、化工等行业中,工业上有机物的贮存不当,使其通过挥发、容器泄漏和废水排
目的观察清暑益气汤治疗重症中暑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对患者血内毒素(ET)与热休克蛋白(HSP)水平影响。方法选择31例符合中暑并发MODS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所具有的突发性、互动性、隐匿性、情绪性、指向性等特点给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带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由此可以看出网络舆情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成为了亟需探究的课题。本文主通过对网络舆情与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具体内涵的界定,系统分析了网络舆情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发展的现状,并探究针对网络舆情给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所带来挑战的具体应对路径。具体而言,共分为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