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再临——对“宗教大法官”的解读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l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俄国19世纪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他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在俄国乃至在世界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其中“宗教大法官”一章更是被誉为是其所有作品中最核心和最珍贵的部分。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中,该作者生长在宗教文化的土壤中,并试图通过其作品阐发他对于宗教哲学的理解,已经被认为是公认的事实。
   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汉语学界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也开始逐步升温;然而,在众多的研究专著中,涉及到宗教元素的著作却并不多见。因此,本文试图以宗教为视角,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大法官”一章。
   本文包括“前言”在内分为五个部分,正文部分共四章,而以其中二、三章为主干。
   “前言”部分概括了近年来汉语学界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中涉及宗教元素的著作,从而,引出本文的主要议题。
   第一章主要阐释“宗教大法官”这一章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整个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第二章撰写“宗教大法官”的创作缘起:第一节以“宗教大法官”所涉及的宗教史背景为论述对象;第二节主要解析小说中“创作”宗教大法官的人物--伊凡;第三节阐释“宗教大法官”的创作与外部元素的关系,主要涉及奥古斯特·孔德的“人类宗教”和约翰·施特劳斯的《耶稣传》。
   第三章撰写“宗教大法官”的主题:第一节主要论述“三次诱惑”这一主题,“三次诱惑”是《圣经》中的著名论题,在“宗教大法官”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其进行了新的阐释;第二节主要论述自由与幸福这一主题,自由与幸福是“宗教大法官”中极为重要的两个概念,基督耶稣和宗教大法官关于自由与幸福的界定是完全不同的。
   第四章勾勒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后的思想界是如何被其影响的,主要涉及两位俄罗斯思想界的代表人物--瓦·瓦·罗赞诺夫和尼·别尔嘉耶夫。
  
其他文献
人类社会已进入了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正在不断增加;此外,人类社会中的原有的生活基础、思想与信仰正受到动摇、破灭,而正在孕育中的新的精神与信仰无法很好地激励人类应对各种挑战而坚定前行。由于这两种因素的存在,人类的精神家园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人类必须更加关注自身的内在精神世界,并着力于构筑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家园,因为精神家园是人类生存和安身立命的根与归宿
学位
2008年,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原本只在虚拟经济领域产生的危机突破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界限,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经历了财富生成的自然经济、工业经济之后,人类社会进入了虚拟经济时代。虚拟财富生成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它由单纯地依靠自然资源走向通过资本架构各种实体要素的模式。直到今天,财富生成依赖于虚拟资本、知识和信息、创意与符号的路径演绎。认清虚拟经济条件下的财富生成机制对
学位
“蚁族”的出现,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那么“蚁族”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其现象背后究竟掩藏着中国社会怎样的现实?它会给中国社会的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对青年一代的精神世界的铸造将会留下怎样的深刻的历史印记?这不仅是一个社会学、经济学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理论透视,是当代唯物史观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分析了蚁族现象背后的深层现实,指出这是中国生产力水平将要发生转折,经济增长方式将要发生变革时期发生的社
学位
资本的内在否定性思想是一份历史哲学的重要遗产。考察这一伟大遗产的理论源头,我们发现这是一条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再到卢梭、康德、黑格尔、最后到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漫长发展道路。否定性辩证法早在古希腊哲学的丰厚土壤中就已孕育了它的内在精神,它是一种理性原则的生命表达。到了中世纪,人性善恶冲突的道德上升运动在历史哲学领域预设了历史发展的内在否定性。在卢梭那里,人的否定自身的自我完善化能力所推动的社会“
唯物史观既认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同时也认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尤其是在历史发展的“特殊时刻”——历史转折期。历史转折意味着人类生存范式的转换,指证着精神变革力对社会转型的强大推动作用。作为引领社会发展、历史变革的灵魂和内在动力,文化体现了静态的观念系统和动态的能动力量的双重统一;作为新旧社会被解码和重新编码的工具,文化是构建新的意义世界的精神“脚手架”。历史转折的文化动因
学位
中国古代无疑有着一个极为发达的艺术境界论传统,回顾历史,在历代对境界论不断地返本开新中,境界论蕴含愈加丰富,而其之于艺术外的许多领域的意义也不断得到发明,影响愈加广大。近现代这一百年来,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张世英、张祥龙等先生更是以中西会通的理论视阈开始了对“境界”论的现代阐发与建构。张祥龙先生将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境域思路引入对中国“意境论”的当代转化建构中来,并从“意境”中的“意”、“象”、“
学位
当美学越来越被当做是一门研究美、研究艺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问时,已经越来越偏离了它在诞生之初的“感性之维”(这里的感性是指作为人的先天能力的感性能力,而非后世所说作为美的对象的感性特质)。当然,这也可看作是历史发展或者说美学理论发展的一种看似必然的结果。不过,不管这一学科如何发展,美学总是与“感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是原因.Aesthetic(美学的英文)本身就有感觉、感性的意思,而且美学所
宗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社会现象。当今社会,宗教是大多数人的精神信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思想解放、言论自由,各种思想文化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互相交织,宗教也作为一种文化活跃在我们的生活舞台上。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内许多学者把关注的目光放到了大学生宗教信仰的问题上,把这一问题的研究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上。高校在学术上的包容性,思
学位
卡尔·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在颠倒黑格尔精神哲学以及超越费尔巴哈“类本质”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劳动学说及人的本质理论,并运用“异化劳动”学说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本质受到损害的事实。汉娜·阿伦特则是从现代世界人的境况出发,阐释行动概念,并试图从行动者的行动中彰显人的本质。本文的研究路径是以马克思的“劳动”和阿伦特的“行动”为主线,分三个部分进行论述,首先是马克思论“劳动”与人的本质
牧首制是东正教会所实行的以牧首为最高领导的制度。公元4世纪时,基督教会在罗马、亚历山大里亚、安提阿、耶路撒冷、君士坦丁堡5个教区设立牧首,管理教区事务,后来逐渐形成由牧守管理教区这一制度。基督教分裂后,罗马教区牧首以“教皇”身份成为天主教的首脑,其他4个教区仍然保持着的牧首制。基辅罗斯教区是君士坦丁堡牧首区下属的一个都主教区。所以在15世纪中叶之前俄罗斯的东正教一直受制于拜占庭。俄罗斯教会在组织上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