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PS与SP法的街道空间评价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hua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城市街道设计评价研究逐渐与城市规划、人文地理、城市交通等相关学科相结合,人作为空间活动的主体,以人在空间中的行为轨迹及偏好为切入点显得愈发重要。传统的经验导向型街道空间设计及评价依赖于建筑规划师自身水平素养,以自上而下的主观定性分析为主,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实际使用者的评价反馈。在新数据城市环境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海量丰富、快速更新、高精度的城市街道数据进行科学精细化设计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选取鼓浪屿龙头路片区街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SP法构建离散选择模型辅以GPS游客行为轨迹实证分析,剖析街道要素的影响权重与评价偏差,探索主观与客观数据相结合在街道空间改造中的应用。研究通过对鼓浪屿龙头路片区街道进行场地调研数据、问卷数据、GPS轨迹数据的采集,运用量化分析的方式,首先将调研问卷确定的8类影响游客的街道要素进行场景组合,采用Clogit模型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到不同要素的效用系数。根据不同街道所拥有的要素类型,对应不同效用系数进行叠加,计算现状街道总体效用及游客选择概率,并通过将街道中某个要素进行替换,改变街道效用及选择概率,模拟优化后的街道评价。通过分析GPS游客行为轨迹分布,探讨不同街道游客集聚程度、轨迹速度与核密度,并与街道要素进行耦合。同时,为了解释游客实际行为轨迹与主观效用评价的偏差,对街道类型、游客行为轨迹进行聚类分析,判断游客出行属性对街道要素偏好的影响。最后,结合现状场地与数据分析解析,选取龙头路片区效用评价为“好”与“较差”两个不同的街道进行空间改造设计,提升街道空间活力。通过分析,本文得到运用SP效用模型实现了街道要素效用的量化与效用的评价,界定了空间活力指标;运用GPS行为轨迹解释了街道效用评价的偏差与热点街道冲突的成因;最后GPS与SP法结合指导街道空间改造设计,为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参考。
其他文献
本文使用沧澜—耿马地震主震后在震区建立的数字地震仪记录,用波谱法测算澜沧—耿马余震的震源动力学参数。就这些参数的统计特征,对该双主震型两主震区的地下介质不同状态予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在不断向前推进,特色小镇的提出与建设为我国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新路径。旅游特色小镇作为
目的:探讨影响血透室医护人员健康的危害因素和防护措施。方法:通过观察,探寻危害血透室医护人员健康的潜在因素。结果:血透室医护人员职业危害可以通过提高医护人员的适应性
GP TEE PP在CC3.1框架下给出了TEE的安全功能组件集合。将GP TEE PP与国家标准GB/T30284-2013进行对比分析,对七大类的安全要求进行了对比,并结合移动金融等应用场景对GP TEEPP的安全要求进行了分析,提出GP TEEPP不是完善的移动金融安全解决方案,需要与TUI、SE等配合使用;与国家标准相比,GP TEE PP存在降低安全要求的情况。在对TEE进行标准化的过程
目的:观察黄术合剂治疗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肛门疼痛、水肿、排便不畅等常见并发症及创面愈合时间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
随着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公用经费投入的不断加大,该如何管理和有效使用成为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该文对杭州中等职业学校公用经费管理存在的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会议中提出发展各种资本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成为当前我国深化改革的重大任务之一,自此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改革成为我国国有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纸质图书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伴随着大数据环境下数字阅读的不断涌现,数字阅读使图书馆变得更加开放、快捷、多元化等,非常适合当下年
网络可信身份认证技术是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之一,其任务是识别、验证网络业务系统中用户身份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以及线上身份和线下身份的一致性。首先明确了网络可信身份的内涵和分类。其次从网络可信身份技术应用中存在问题入手,对生物识别技术、数字证书技术、FIDO技术、大数据行为分析技术、区块链技术等主流和新兴的身份认证技术进行了梳理分析,并从抗抵赖性、安全性、易用性、成熟度、用户使用成本等五个维度对各类认证技
在瞬息万变的当今世界,随着国家对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业成绩的关注度日益增加,学校领导的作用备受瞩目。校长,尤其是引领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校长,作为学校的最高领导,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由于教育系统可以通过培养优质的校长来促进该目标的实现,因此,根据形势的变化来培养校长成为不可避免的刚需。这种刚需不仅增加了对校长进行有效培养的重要性,而且要求教育系统寻求更有效的培养方法与培养课程。那么该如何培养中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