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干沙河稀土矿床成矿流体特征研究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o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沙河稀土矿床是中国第四大稀土矿床,现探明储量60万吨,本文采用包裹体、稳定同位素组成等研究方法对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流体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稀土矿体主要产于干沙河霓辉正长岩和霓辉正长斑岩中。矿石中矿石矿物以氟碳铈矿、氟钙碳铈矿、辉钼矿、黄铜矿、斑铜矿、闪锌矿、方铅矿为主,主要的脉石矿物包括方解石、石英、萤石、重晶石。根据矿脉穿插关系、围岩蚀变和矿相学观察,划分出四个成矿期,分别为岩浆成矿期(I),岩浆-热液成矿期(II),热液成矿期(III)和表生氧化期(IV)。其中,岩浆-热液成矿期为主成矿期。矿床中包裹体类型主要为熔体包裹体、流-熔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三大类,包裹体组合显示了流体不混溶的特征。岩浆期熔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780℃;岩浆-热液期流-熔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为609~625℃,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91~439℃,根据共生的H2O包裹体和CO2包裹体对获得的成矿温度为274~314℃,成矿压力为68~95 MPa,相应的成矿深度为2.6~3.6 km;热液期均一温度为129~225℃。从岩浆期到岩浆-热液期再到热液期,温度逐渐降低。矿化作用主要发生在岩浆-热液期,成矿温度为274~625℃,属中-高温、中深成岩浆-热液过渡型矿床。碳、氢、氧同位素组成显示成矿流体组成以岩浆水为主,并在流体演化过程中有大气降水参与。在成矿过程中,包裹体组合逐步演变,从熔体包裹体到流-熔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组合再到流体包裹体,包裹体的演变过程反映了成矿介质经历了从岩浆到岩浆和热液的不混溶再到热液的演化过程。在岩浆-热液成矿期,流-熔包裹体大量存在,以及富H2O相CO2-H2O包裹体与富CO2相CO2-H2O包裹体密切共生,表明成矿时曾经发生过两次不混溶作用,早期岩浆-热液不混溶作用导致萤石和REE-氟碳酸盐的晶出,而CO2-H2O不混溶作用引起了硫化物的沉淀。
其他文献
议题式教学是教师引领学生围绕议题建构生成知识、发展能力、探寻事物意义和反塑品格素养的体验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体验,将教材的知识逻辑和学生的认知逻辑相结合。杜威的问题教学思想注重学习者通过亲身实践获得成长,是议题式教学的一个重要源头。对于议题式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仍然受传统教学影响、偏离学生主体地位、以教材为中心灌输知识、侧重知识技能训练的问题,
期刊
金沙江某高拱坝河床坝基开挖揭露的结构面数量多、分布广、类型复杂。各种结构面在河床建基岩体中交错纵横,部分软弱结构面成为坝基块裂体的主要边界,对局部地质体的稳定产生一定威胁。本文以河床坝基开挖揭露的软弱结构面为研究对象,对软弱结构面的发育分布特征及其力学参数展开研究,同时与前期勘查成果进行复核,对比分析开挖前后河床坝基软弱结构面的工程特性及力学参数的变化。本文在现场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现场取样、室
川西平落坝蕴藏着珍贵的地下卤水资源,卤水中锂、钾、铷、硼等矿产资源含量极高而且品质优异,但该地下卤水的开发利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为了使该卤水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本文针对其卤水组成,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对尚未见文献报道的五元体系Li+,K+,Rb+//Cl-,borate-H2O及其两个四元子体系,两个三元子体系348 K下的稳定相平衡进行了研究。测定了上述各体系348 K平衡液相中各组分的溶解度、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具有跨文化的特殊性,本文结合跨文化交际理论,以中泰两国的师生关系的特点对比为例,对如何在跨文化环境下构建良好师生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本文以四川凉山州雷波县丁家坪—上田坝地区铅锌矿床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基础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的相关原理与规律,厘定了研究区的构造演化、成矿背景、成矿有利条件,并针对典型矿床进行分析,对研究区铅锌矿床的成矿规律进行初探。结合研究区铅锌矿床的成矿有利条件,运用矿产资源勘查的方法与技术基于GIS与MATLAB平台,运用证据权重法、BP神经网络法开展了对研究区内铅锌矿床的成矿特点和成矿预测的研究。基于GIS
本文研究区卡塔克隆起东南部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的中段,沿着塔中I号南断裂带分布,包括顺托果勒低隆南部、古城墟隆起西缘及卡塔克隆起南端,目的层为古生界奥陶系。根据目前卡塔克隆起东南部勘探现状,考虑到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现有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层序地层及沉积相资料,运用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测井地质学、层序地层学等多学科进行综合研究。研究是在区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下,对比单井层序地层而建立的区域层
下扬子地区构造背景复杂,自晋宁运动以来沉积了巨厚的古生界海相沉积,富含有机质的泥页岩十分发育,为页岩气的生成和聚集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本文针对下扬子地区二叠系地层展开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参考国内外页岩气的研究成果预测其资源潜力。研究所采用的技术方法主要有:野外剖面、观测、室内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岩石热解、氯仿沥青“A”、镜质体反射率、饱和烃气相色谱、岩石力学实验等。研
近年来,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在ASR的简易填埋和堆积过程中产生。因此,开发适合ASR的回收利用技术,对ASR的无害化、安定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手工拆解和机械破碎产生的ASR为研究对象,总结了ASR的研究现状以及ASR的燃料化利用技术研究进展和ASR的脱氯技术研究进展;讨论了ASR的组成特征;测定了ASR中重金属的总量;考察了ASR中重金属的分布规律和浸出特性以及重金属的来源;
研究区位于大兴安岭成矿带东部的多宝山—黑河成矿亚带内,嫩江断裂从区内穿过,历史上经历了多期叠加改造的成矿作用,是区域内Cu、Au、Mo、W、Pb、Zn等金属的有利成矿地区。区内地层主要由上元古界—下寒武统变质岩、古生代火山—沉积岩、中生代火山岩组成。区内构造发育,NE向和NW向构造形成的“环形”为成矿物质的运移和沉淀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本次研究在以往地质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绒布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南部,喜马拉雅地块北部,地层区划属康马—隆子地层分区。通过野外区域地质填图、研究区外围路线踏勘、大比例尺实测剖面,室内镜下薄片鉴定、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等手段,结合室内综合研究成果对绒布地区早白垩世甲不拉组岩石组合特征、沉积相、构造背景及沉积环境进行分析,将研究区甲不拉组划分为两段:甲不拉组一段(K1j~1)以灰黑色—灰黄绿色页岩、灰黑色泥岩和粉砂岩组合为特征,主要岩性为灰黑色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