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世界的《孟子》研究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z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研究对象为英语世界的《孟子》研究,包括一切以《孟子》的译本及其作者孟子为研究对象的译作、专著、论文、书评等等。本研究以比较的眼光对英语世界《孟子》研究状况进行分析,对英语世界《孟子》研究的特点进行阐释,通过比较和对比研究的方法对英语世界的《孟子》研究做描述性研究。单纯的国内《孟子》研究,作为一种单一的价值自我认定,极有可能导致一种自我禁锢。本研究试图从他者视角,通过对英语世界《孟子》的多个译本以及各种《孟子》研究专题著作的研究,追溯变化发展的历史语境和不同时代的学科研究范式,凸显文本接受过程中文化基因的差异性冲突与妥协,实现互为镜像式的文化对话,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对话与共同发展,这种动态文化生成观是比较文化与比较文学视角下的研究意义和价值。当文学研究因为对话双方的参与,特别是通过翻译和对比研究发生变异时,也就意味着对话双方都拥有了一次文化扩容的机会。正如《孟子》的文本经过西方传教士、汉学家、对比哲学研究学者、比较文学家的传译和阐释后,文本不可避免地交织着本土文化和异质文化的双重特征,以及因由文学以及文化的他国化而产生的新的思想与视角。这些思想和视角不但扩大了中国自身文化视域,而且他国文化也因异质文化的参与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和审美价值。这种双重(多重)视域融合的局面促使不同民族的文学传统得以延续和升华。  本论文包括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语。  绪论介绍论文选题的意义、课题研究的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西游的孟子:《孟子》西传的历时研究第一节《孟子》译本的历史回顾。主要对《孟子》英译本进行历时性的回顾:第二节《孟子》英译与传播的历史分期;通过合理有据的分期勾勒出《孟子》英译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译介和传播的发展态势;第三节《孟子》英译的国外译本与论文研究。主要探析不同《孟子》译本的译者选材译本、编排译本的语境。  第二章忠实与叛逆:《孟子》英译的译本对比研究主要从译介学角度对三种有代表性的《孟子》译本:理雅各英译《孟子》、刘殿爵英译《孟子》、赵甄陶英译《孟子》进行对比研究,此章分为三节。第一节理雅各英译《孟子》研究;第二节刘殿爵英译《孟子》研究;第三节赵甄陶英译《孟子》研究。本章讨论译者以及译本与特定历史背景、文艺思潮、意识形态操纵之间的关系。基督教与儒家思想的对立与调和、接受与变形等。分析译本在译介和接受过程中是如何受意识形态和赞助势力的影响并与目的语环境相互作用,从而推动当时的社会文化建构的。  第三章想象与变形:《孟子》英译的文化翻译学研究,从文化翻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第一节对《孟子》中核心术语英译进行研究,《孟子》中有大量代表其核心思想内涵的术语,如“性善论”、“仁政学说”、“知言养气”、“知人论世”等,对这些基本术语的理解直接影响到对《孟子》的译介和传播与接受。本节将通过译本中的“误读”以及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构建英语世界中的《孟子》解读;第二节《孟子》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分析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words)在英语世界的误读以及变异。  第四章译经与意境:《孟子》英译的文学翻译研究,主要从文学翻译角度对《孟子》英译进行全面分析。第一节《孟子》辩辞英译研究,辩辞是《孟子》的一大语言特色,孟子辩辞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运用大量的排比句,其修辞效果是节奏优美、气势奔放、锐不可挡,本节主要考察不同译者在句法层面如何处理辩辞英译,不同的处理方法中哪些辩辞元素得以保留,哪些文化或句法修辞意蕴被过滤,以及凡此种种翻译现象带来的事实影响。第二节《孟子》散文风格英译研究,《孟子》的风格是正式而且雄辩的,主要表现在语音方面的节奏平衡及押韵;词汇方面的简洁凝练的动词使用;句法方面的中、长句、复杂句、简略句、否定句、倒装句排比句、设问句的巧妙使用等等。从节奏、词汇、句法三个层面看《孟子》风格转换中的变化,通过分别阐释译者在处理这些风格时所采用的策略,考察风格可译性的限度以及风格翻译的策略。第三节《孟子》取譬设喻修辞英译研究。比喻论证,作为一种形象化的论证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孟子尤其善于用生活中的常见事物来说明复杂抽象的道理和他所推崇的道德价值观,然而比喻中的形象转换历来是译家难事,本节将对比喻的形象转换或文化意象的移植及其效果展开讨论。  第五章自我与他者:《孟子》英译与西方学者的孟学研究,当人类的经典著作进行跨文化研究、阐释和借鉴时,典籍英译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典籍英译一旦发生,就必然指向目的语的文化需求,这既会促进目的语国和源语国典籍的深刻研究,又会增生切合当下目的语时宜的新阐释,《孟子》英译研究概莫能外。本章第一节对瑞恰兹的《孟子论心》做一个综述,关照作为新批评的代表人物,瑞恰兹是如何利用其语义理论和心理学来分析《孟子》的思想及其语言并完成《孟子论心》一书的;第二节安乐哲儒家文化的传承及其《孟子》研究,作为比较哲学家和著名的汉学家,安乐哲用比较哲学和过程哲学的视角翻译儒家典籍《孟子》,并对儒家术语等特有文化现象的理解、翻译和阐释提出了洞见。第三节杜维明儒家思想及《孟子》研究,作为新儒家的代表,杜维明认为以《孟子》等为代表的中国儒家思想的现代化是新世纪研究的重点和突破。他从儒家思想与西方文明的互补、西方工业文明与孟子朴素生态伦理思想互补等角度,阐发了《孟子》思想的当下价值与意义。  结语将对全文进行总结,通过对英语世界接受《孟子》思想所做的整体回顾,指出《孟子》英译阐释的多元性和开放性正是其魅力之所在,《孟子》英译一直是千百年来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必然和首选的翻译对象之一,《孟子》英译具有持久性和学术性的特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反复重译,为当下的社会文化和中西文化交流服务,《孟子》英译是多译本的跨时代、跨语言、跨文化、跨诗学的互文过程。尽管这个过程中有误读、有变异、有过滤、有冲突、有文化简约主义的阴影,但对《孟子》文本在英语世界的旅行过程的研究本身,就是新价值、新意义、新视角不断产生和丰富的过程。  本论文对英语世界《孟子》研究的资料广泛搜证,其创新性主要表现在:  首先,研究课题资料新。尚没有中国学者对英语世界《孟子》研究进行系统的搜集和整理。英语世界的《孟子》研究目前还有许多空白点,笔者将在广泛搜集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系统的文献综述、对有特色的代表性译本进行分析,对多译本的编排与阐释、译者翻译策略选取的历史文化动因等方面进行详尽的阐释,并提供译者、译著、中英文对照表等相关文献学资料。其成果也将促进国内《孟子》及古代经典研究者与英语世界《孟子》研究的跨文明交流。其次,视角新。国内《孟子》研究与英语世界《孟子》研究在材料取舍、术语解读、价值取向等问题意识上所呈现出来的异同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学界对此的基础研究不多,从译本的细读中发掘他文明中的《孟子》阐释的互识、互证、互补。通过描述、分析、挖掘并最终利用西方学者在《孟子》研究上所表现的不同视角和方法,为目前国内《孟子》研究提供参照。
其他文献
选本具有“文章之衡鉴”的功能,它与具体的文学作品相结合,是极具特色的批评方法之一。对选本进行细致的考察,可以使人们从新的角度理解文学及文学史。清人编选的清人古文选本相
长期以来意大利的电力供应约20%要从法国、瑞士等国进口,且输电系统也多有缺陷,2003年9月28日凌晨发生了大面积持续数小时的停电事故,损失达数亿欧元。这次事故使政府改变了
“三天没有吃饭了”“几个星期没有下雨了”,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很有特点的一个句式,与其他相关的句式相比较,有其独特的作用。本文将其抽象为:时量+没(有)+VP+了。本文着眼于该格
动词重叠是一类特殊的语法现象,在汉语中有多种表现形式,具有重要的语用价值。关于汉语动词重叠的研究成果已经有很多,但关于“不+动词重叠式”结构的研究还很少,本文的主要目标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社会政治氛围瞬息万变,现代市民阶层崛起,期刊杂志非常兴旺,予且就是活跃于这一历史舞台的畅销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始终站在普通市民的角度观照日常生活,描
对汉语的热潮越来越高,汉语教学也蓬勃发展起来。汉语教材的出版也在随着韩语学习热及北京奥运会等的影响,在数量上也在不断增长。但是,相对于对汉语教材的反思却比韩国语及英文
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以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权力与荣耀》为主要研究对象,指出主人公的摹仿基督受难的特点。第一章论证《权力与荣耀》中“基督受难”摹仿的情节特点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配强一个班子:筑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堡垒。建设社会主义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直存在拾荒者形象,但这类形象尚未引起文学研究者的足够关注。随着新世纪底层文学热潮的兴起,有关拾荒者的底层书写相对集中地出现,而对于拾荒者形象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