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教学的技术哲学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ge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作为一个人类社会独有的客体性实在,它和整个人类的生命一样古老而漫长,它是对人类世界影响最深最广的现象,它不断改变着社会的根本秩序,引领人类走向新的生活。以技术为研究对象的技术哲学因而成为了一门新兴的哲学且展现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哲学的技术转向甚至成了近年来整个哲学界的重大事件。以技术哲学为研究视角洞悉现代大学教学问题,是技术哲学和大学教学两个领域具有批判反思意义的相遇。研究技术与现代大学教学的内在关系,须首先澄明技术。以技术哲学的视角来看,技术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技术的非工具本质。技术往往以工具的面貌呈现于世,然而技术具有非工具本质。首先,技术是世界的构成方式。科技以“座架”的方式参与并构造着今天的世界,它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观点,把人眼中的自然世界图景变成科学的世界图景,还参与并构造着人的意识世界,改变了传统的世界观、哲学观。在现代社会,本来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变成了技术理性世界,唯科学主义成为权威的思维方式,现代技术对于事物和世界的这种构造,已经以内在性的、前提式的方式存在,以至于成为了一种意识形态。在技术构造世界的过程中,人类的这些意识、意志都会参与其中,这样,技术就负荷了人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其次,技术具有自我隐蔽性。一个被充分使用的工具,往往不显示自己的真实本质,它处在一种自我隐蔽状态之中。正是由于工具的这种自我隐蔽性,人们往往就认为它只是被工具使用者的意志所左右,这件工具可以用于创造物质价值,可以用于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被用来作为犯罪手段。所以工具就被认为是中立的,工具的功能性、效率性隐蔽了。这种隐蔽性使人们没有看到工具和目的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正是为什么许多人认为技术是中立的原因。现代技术是一种强求于人的、人所不能控制、不能突破的无形的驱使力量,人被局限于技术的视野和技术思维,技术成为它行动的初始动机。技术以这种隐蔽的方式存在,而且技术通过人表达为技术思维、技术观念、技术理性,技术不仅以隐蔽的方式改造了世界,也以隐蔽的方式改造了人。人与世界就被限定在技术生产的界限内,不但牺牲了科学的人文精神和自由精神,而且失去了其他丰富的多样性本质。人在创造技术的活动中,必然是负荷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的。技术正是以这种隐蔽的方式渗透人类世界以及人本身,并将世界和人都变成技术的形式。现代大学教学是在技术理性渗透下的社会领域。现代大学教学的技术表征呈现为三个维度:一是“现代性”的自由与控制的悖论左右现代大学教学,以追求真理与自由为原初意义的现代大学教学难逃“现代性”技术理性整体环境下的控制命运;对现代大学教学的“现代”的物质层面的误解,如果只看到现代化的技术层面,那必然窄化了“现代”的内涵,导致只见事实不见价值。二是现代大学教学的主客关系认同,由于技术的加入以及技术理性的上位,传统大学教学的教学主体间性被打破,技术原本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客体,在现代性环境下,反客为主,消解了主体的“在场”状态。三是以程序化为特征的技术理性如同催生工业革命一样也让现代大学在程式化、标准化、效率化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因此,我们很遗憾地看到,技术在推动现代大学教学日新月异的同时,也造成了大学教学的异化。首先是教学时间的钟表化。技术理性要求的精确性、数字化、整齐化特征生动反应在现代大学教学的时间维度上。教学时机被教学时间所取代,人在时间面前,成为无法逃离的时间刻度;其次是教学知识图像对意义的僭越。知识本位的本质就是技术本位。知识以线性的形式传递,以获取多少知识量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这样的结果带来了知识图像意义对价值意义的僭越,知识异化为可以估算的图像和文本;再次是教学思维的“计算”异化。海德格尔把技术理性也称为计算理性。当计算理性成为现代大学教学的统治理性,教学思维如同“计算机”思维,符合计算程序和模式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现象都被认可,反之则被抛弃,至于是否符合教学主体的发展诉求已经被搁置到次要地位。最后是教学媒介的异化。信息技术进入现代大学教学,人的存在方式表现为信息化在场与退场之间的纠缠,教学场域中人的存在学意义被弱化。技术生长空间的边界决定了其内在限度,而现代大学教学必然的人文诉求也为大学教学领域技术的使用指明了合理向度。人的完善的追求以及教学主体精神意蕴的传承构成了现代大学教学的人文诉求。把握大学教学中的技术限定性边界需要从技术的育人性、技术的融合性以及技术的适用性中寻找答案。现代大学教学与技术的关系不能走向非此即彼的对立,而应当走向一种后技术理性的合理化重构。技术的二重属性决定了它具有重构的前提,而这种关系重构也是现代大学教学基于价值之维的必然选择。现代大学的后技术理性重构的价值取向是指向艺术之维,需要拥有教学情感虔诚之真,发掘课程知识内隐之善,构建课堂教学动态之美。现代大学教学的后技术理性重构实践路径是走向智慧教学,在智慧教学视域下,大学教学具有超越技术理性的维度与向度。依托技术,构建新型教学空间和进行教学评价的人文转向是在新技术时代下,推动现代大学走向智慧教学的必由之路。
其他文献
细胞神经网络(Cellular Neural Network,CNN)兼具传统人工神经网络和细胞自动机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智能系统的构建和研究中。近年来,随着第四种基础电路元件——忆阻器的制备和研究,将其与CNN结合构建新的CNN,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其中,为了研究大脑神经系统中微观轴突、单个细胞、耦合细胞可能产生的混沌现象,设计出合适的忆阻混沌CNN模型是非线性系统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学位
喜马拉雅地区不仅是青藏高原与南亚次大陆之间的过渡地带,也是中国连接南亚乃至中亚和东南亚的前沿地带,更是构筑中国西南边疆安全屏障的关键地带,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自印度板块北进向亚欧板块俯冲抬升形成喜马拉雅山脉以来,沿喜马拉雅山脉的一条条断裂河谷逐渐发育成为沟通南北往来的主要通道,这些通道的变迁承载和刻画了喜马拉雅地区的兴衰,可以说通道是打开和认识喜马拉雅地区的一把钥匙。长久以来,通道的开通和发展
学位
《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宣言书,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以共产党宣言为理论指导,《共产党宣言》中对无产阶级理论作了深刻阐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源头之一正是《共产党宣言》。这一纲领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奋斗纲领、实践路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期刊
食糖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甘蔗是中国第一大糖料作物,甘蔗糖产量占中国糖料产量的88%。当前我国食糖自给率仅为71%,随中国人口增长及生活水平提高,中国的食糖消费量将进一步增加,保证食糖自给面临巨大挑战。最新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甘蔗平均单产为79.4 t ha-1,与世界甘蔗单产排名前十国家相比,仍存在28.6 t ha-1的产量差距。甘蔗生育期长,生物量大,对氮素需求量大。但
学位
三峡水库2010年10月26日正式蓄水至175m,达到三峡大坝设计最高蓄水位,标志着垂直落差30米的三峡水库消落区正式形成。水库消落区是三峡水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流天然的保护屏障,其生态、环境的健康是库岸稳定和水库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植被和土壤是消落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库现行的水位调度模式下,三峡水库消落区的淹水—落干交替发生,使得大部分的原生植物因无法适应水库长时间大深度水淹而消亡,
学位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富含蛋白质的多年生优质豆科牧草,被誉为“牧草之王”。近年我国南方草食畜牧业发展迅速,对紫花苜蓿草的需求剧增。但是,南方土壤多为酸性,其中的铝离子(主要为Al3+)是影响酸性土壤中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紫花苜蓿对铝毒非常敏感,很难适应酸性土壤,极大地限制了紫花苜蓿在南方的推广种植。因此,培育适应在酸性土壤中生长的紫花苜蓿品种是解决紫花
学位
世界可耕地面积的40%~50%是酸性土壤,土壤酸化限制了全球粮食作物的产量,影响了世界农业的良性发展,而铝胁迫是酸性土壤中限制植物正常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土壤从中性变为p H小于5.0时,土壤中的铝从难溶性的硅酸盐等形式转变为可溶性铝,主要以Al3+和Al(OH)2+的形式存在,其中Al3+对植物的毒害最大。植物受到铝胁迫时,根系的伸长受到抑制是最早可见、最易观察到的表型。铝胁迫会破坏植物细胞、
学位
教育与受教育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在这种教育实践中,人不断确证自己自觉自为的本性,也不断体悟生命本真的应然状态,从而不断完善自身人格修养与思想境界。高校德育是这种教育实践的特殊存在样态,它的目的在于,在意识形态的边界内对受教育者进行先进政治信仰、高尚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培养,进而促进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通过高校德育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受教育者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仅是必
学位
<正> 董某,女,25岁。1986年3月15日初诊。患银屑病7年,反复发作,皮损四季不退,冬重夏轻,曾多方治疗,终未痊愈。目前检查:头皮、手臂、双下肢播散性大片皮损,呈对称性分布,皮损多是圆
期刊
背景与目的:糖尿病是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性代谢性疾病,当糖尿病发病超过10年,将有30%~40%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且并发症一旦产生,药物治疗很难逆转。目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主要的神经并发症,具有发病率高,难治愈,生活质量低等特点,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近年来尽管在了解DPN的病因方面取得了进展,但因其发病机制和致病途径较为复杂,目前临床上尚无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