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成特征的生态和谐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youshenghuoz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一个新的重要思想和战略任务。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  本文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以上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和谐社会体系。其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即生态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也是实现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和基础。  生态和谐的科学建构具有一定的现实和理论依据。从现实角度来说,资本主义现代化生态代价和应对生态危机的策略,为我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生态和谐提供了科学借鉴和实践经验。而我国同样面临着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生态危机。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的基本国情,要求人们一定要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理论角度来讲,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为今天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思路,也是我国提出生态和谐思想的理论根据。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他们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相关论述,为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生态和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理解生态和谐的基本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指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关系。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二是指经济建设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生产、生活、生态是社会生活的三个构成方面。其中,生产发展是实现生活富裕与生态良好的物质基础;生活富裕是实现生产发展与生态良好的最终目标;生态良好则是生产发展与生活富裕的前提条件。三者的良性互动是生态和谐的基本内涵之一。三是指人口适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永续结构。人口、资源和环境是生态和谐的三个基本构成因子。正确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实现资源的节约与有序利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构建人口适度、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永续结构,是生态和谐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实现生态和谐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生态和谐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首先,生态和谐是物质文明建设顺利进行的基础和保证,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保持生产力的永续发展。在生产活动中,保持生态良好就是发展生产力,应包含在生产力内涵之中。实现生态和谐,还有利于开拓实现经济生态化之路。  其次,生态和谐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生态和谐的实现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丰富和发展。作为反映时代特征、回答时代问题、吸纳和概括时代精神成就的精神文明,它应该是一种高度关注生态环境的精神文明。人与自然关系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关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基本研究对象;生态平衡、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一系列相关问题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内容。建构良好的生态环境会引发人们在价值观念,在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一系列领域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有助于人们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以推动精神文明在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全面展开。  最后,生态和谐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要把生态环境问题提到政治问题的高度,把政治与生态有机辩证地统一起来,最终促进全球政治与生态环境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把实现生态和谐作为政治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必然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逐步形成符合生态和谐要求的新型政治生态观,以推动经济、文化、政治、生态环境间的协调发展,战胜生态危机,走向生态和谐。生态和谐的实现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和完备,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前进步伐。  实现生态和谐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中创新是实现生态和谐的根本途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要解决制度、技术层面的问题,也要解决文化层面的问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生态和谐同样要依靠科学技术,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和谐要以正确认识自然规律为基础,这要依赖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依靠科技进步是调整人与自然关系、实现生态和谐的关键。在现代化建设中要通过大力发展有益于生态环境的绿色生产力和绿色科学技术,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目的,使人类能够世世代代的可持续发展。从我国现实出发,发展循环经济是重要的战略选择。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通过开发并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以绿色技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从而使我国的经济社会沿着新型工业化道路更快、更好地发展。  制度创新是实现生态和谐的基本途径与保证。要构建能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与要求的制度框架,形成有效的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确保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原则和方法,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科学发展观是统领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实现生态和谐必须以完备的制度作保障,只有构筑好相关的制度框架,才能为生态和谐的实现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要实现生态和谐的目标,必须把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并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必须在决策机制上做出重大调整,建立科学的、民主的决策机制;要建立新的绿色政绩评估体制,树立新的绿色政绩观;还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总之,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谐社会建设,加快推进相关的制度创新步伐,为实现生态和谐的目标构建完善的制度保障和实现机制。  实现生态和谐还必须依靠文化创新。要加强生态文化和生态道德建设,创造一种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对自然友好的文化氛围,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和生态保护意识。在全民中进行广泛深入的教育和引导,切实增强人们自觉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护环境的观念。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在全社会营造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起一种符合生态和谐的生活观念,形成一种健康、环保的现代生活模式。  实现生态和谐的文化创新,还必须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同时,要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总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依赖全民族环境意识的培养和加强,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风尚,并内化为自身的文化观念。  生态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特征。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要以自然界的物质存在为自己的基础。社会的和谐,离不开与自然界的和谐。社会的发展如果不与自然界的发展协调起来,就会破坏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因此,和谐社会必然包含生态和谐。我国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和特征,这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也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新认识。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通过对高等数学教学重要性的分析,阐述了在教育模式转变的形势下,技师学院高等数学老师应该顺应形势,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人类活动对于地球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巨大而且深远,不仅影响其它物种生存,人类的未来也面临危机。本文从贸易与环境议题的交互影响作为探讨的出发点,对于人类制造以及面临的
期刊
随着足球在校园活动中的广泛开展,足球教学也在中小学的课堂中不断深入.对足球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实证性研究分析小学体育足球课堂教学中的经验与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宏观调控和宏观调控法的作用日益显现。宏观调控权是宏观调控法的核心范畴,整个宏观调控法都是围绕着宏观调控权的产生、分配、行使等问题展开的。从法
在我国现行的建筑工程造价构比例中,占最大比例的是建筑安装工程费(主要是建筑材料费用为主).
经济的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使得公路交通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公路工程的质量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出行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要保证公路工程建设的质量.公路工程建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