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缘视域下的贵州地区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1919-1935)

来源 :贵州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gpd14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研究一直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而贵州地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史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史中的一部分。因此,本文通过对学缘视域下的贵州地区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表明贵州地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方面是嵌入在民国教育格局中的,另一方面是中共贵州地方党组织的建立与学缘关系密不可分,且中共贵州地方党组织也利用这一关系传播马克思主义。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缘视域下的贵州地区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1919-1935)进行阐释。首先,根据历史的发展轨迹,阐明贵州地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渊源,即从启蒙到救亡的转变。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下,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投身到救国救民运动中,将自己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时马克思主义便随之开始在贵州地区传播。而贵州地区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在1915年便开始了,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全省范围内的传播。但由于当时贵州社会的特殊性、复杂性,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在贵州地区达到传播效果,但促进了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热情。一批经过救国救民运动锻炼的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在重新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中,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藉此,新式学校为贵州地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传播基础,而各类新式学校又促生了马克思主义传播效果的不同。其次,在外求学回来的知识分子,因其知识的积累、阅历等变得有一定的声望,他们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及熟悉乡情的优势,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具有地利之便,同时利用学缘关系寻找同气相求、一拍即合的伙伴,成立中共贵州地方党支部。林青等人回乡革命也是充分的利用学缘和地利的优势来迅速开展工作,建立中共毕节党支部,并通过“草原艺术研究社”面向群众,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而“草原艺术研究社”的大多数成员来自毕节中学及秦天真在隔壁办的男女中学班。除此之外,他们转战贵阳时,也是利用了学缘关系打破人际关系壁垒,通过在贵阳抗日救亡运动中建立的一批进步关系,很快成立了“九人工委”这一全省性领导组织,建立高家花园等秘密联络点,发展党员,建立党的支部和小组。事实上,他们还利用学缘关系,进入黔军军队开展工作。最后,在中共贵州地方党组织建立前,贵州地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大多是通过进步教师团结、培育和带动学生;进步师生带领家庭成员;进步师生利用结拜兄弟、姐妹等形式团结进步人士;进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进步教师在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兼课、演讲等传播马克思主义。当贵州地区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党组织勾连起来后,核心成员利用学缘关系迅速打破人际关系壁垒,整合在此之前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活动,通过党组织分别在有条件、有活动能力的学校组织秘密读书会、文学研究社等传播马克思主义。后又通过个人及党组织关系的活动,吸引了其他因党组织关系被破坏而转入贵州的党员重新加入。他们分头利用自己的关系,分头找公开的社会职业掩护并进行传播活动。通过分头寻找社会职业,也将马克思主义及其党组织的力量分散到全省,乃至少数名族地区,不在学校辐射范围内等地区,籍此达到马克思主义在贵州地区的传播效果,扩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范围。
其他文献
生育保障是对通过制度性安排来分散因生育导致的经济风险(主要包括医疗费用、育儿费用以及可能的经济风险)的社会福利系统的统称。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表明,生育意愿受经济发展水平、传统文化、社会政策等多因素的影响。完善生育保障政策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生育文化,提高家庭生育意愿。一直以来,我国的生育保障是以职工生育保险制度为主体,主要为职业妇女提供生育医疗费用保障、产假以及生育津贴待遇,以保障育龄女职工的生育权
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颇有造诣,1912年,他在自己的著作中率先提出了“创新”一词。当前我国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创新已经发展成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兴旺的内生动力,同样也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宝典。因此,本文从高管团队特征中的海外背景、教育水平和职能背景出发,研究其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并提出中国情境下企业自主创新的建议。本文
作为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战略转移,长征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西南地区活动。中央红军与红二、六军团途经西南地区的贵州、云南、四川、西康(后撤销并入四川和西藏)四个省份,活动时长分别为9个月、7个月左右,红四方面军途经四川、西康两个省份,活动时长为16个月左右。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长征时期红军处理民族问题最频繁的地区。因此,红军在西南民族地区如何开展统战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这无疑关乎到红军能否顺
成年人肠道内的微生物总量高达1012-1014,因此肠道菌群被誉为人体的另一大“器官”,肠道菌群能够通过肠-脑轴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影响肠道屏障系统的代谢和行为。人类饮食和生活变化导致肠道代谢产物变化,从而影响机体免疫屏障和感觉系统,最终影响宿主的生活质量。鼠李糖乳酪杆菌Probio-M9(Lacticaseibacillus rhamnosus M9,Probio-M9)是分离自母乳的具有潜在益
玉米的优质高产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稳定的关键,钾是维持玉米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在提高玉米抗倒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面对我国玉米生产过程中日益严重的钾资源贫乏、钾素吸收效率下降、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本研究以提高玉米钾素吸收效率为目的,一方面通过挖掘玉米自身潜力,对不同基因型玉米自交系及杂交组合进行钾效率评价,明确其钾高效生理特性,利用其遗传特点对耐低钾的良好基因型进行改良,为钾高效
黄河(内蒙古段)凌汛灾害是我国冬春季节大江大河中最突出、最重大的自然灾害,防凌减灾也成为推动黄河高质量发展的刚需。急弯河段是当前凌汛险情频发的主要区域,受冰盖与冰塞影响,弯道水沙输移特征出现了极大地改变,进而引起不同于明流时的河床演变,而冬季河冰运动对水沙输运及河床演变的影响却常常被忽略。凌汛期河流弯道涉及冰凌生消、水位升降、河床冲淤和岸滩侵蚀等多种复合过程,存在复杂的冰水沙相互作用,是河冰领域的
西鄂尔多斯地区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脆弱区,分布着四合木和半日花等第三纪古老残遗濒危植物。霸王、沙冬青、四合木等物种作为荒漠区常见的荒漠灌丛,其生态功能尤为重要。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人为干扰,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种群分布格局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在群落的组成、动态和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是种群生物学特性、种内和种间相互关系及环境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本研究采用扩展点格局分析法(Extendin
数据权利的法律归属对于保护数据主体的合法权益、解决数据纠纷具有重要意义。据统计我国活跃在网络空间的网民已达近九亿,这类网民就是数字经济孕育出来的数据主体。网民们每天通过频繁的数据行为,例如使用互联网进行注册、浏览、点击等产生大量数据。在数字经济时代下,用数据谋发展是众望所归,但法律体系不完善极易造成数据市场的混乱。数据主体不明确,使产生数据、使用数据、以技术手段改变数据的主体都认为自己应该享有数据
高校青年教师群体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是推动高等教育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在我国教育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高校中的青年教师首先面临的挑战就是他们职业发展的问题,由于他们教学经历短、社会经验少、工作压力大、生活压力大,同时还要应对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与职称晋升竞争。在这些繁杂的问题当中,高校青年教师面对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也是分身乏术,这便会让青年教师由于过度的职业困境而产生负面的心理影响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乡村教育在发展水平和资源配置一直低于城镇教育,为促进乡村教育发展、推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国家《计划》”)。国家《计划》的颁布为工作在乡村的一线教师带来了福音,各省、市结合自身特点和教育实况纷纷出台地方性支持计划以改善本地区乡村教育质量,河南省于2015年12月颁布了《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