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早期与中期书家所作隶书,面貌多较为相似,而到了明末清初,隶书面貌较前人有了明显的变化,且风格更加多样。本文主要以文徵明、王铎、傅山为例,对明代中期至清初隶书的嬗变进行探究。首先,从风格面貌上来看,文徵明隶书主要取法魏晋,略受唐代与元代隶书影响,王铎隶书多取法东汉《曹全碑》,傅山则接纳了更为广泛的汉隶,风格多样;其次,从对隶书的观念、认知来看,文徵明认为作书须有楷书根基,并将魏晋隶书识为“汉隶”,而王铎、傅山则认为作书须以篆隶为本。这三位书家隶书面貌和观念的相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明中期至明末清初隶书的嬗变,相异和嬗变的原因来自多方面:第一,文化、学术背景的不同。明代中期经济、文化发展迅速,文人热衷于行草书创作,对隶书的兴趣未见起色,清代初期金石学、考据学兴起,导致书家对隶书饶有兴趣;第二,所见碑刻和审美取向的不同。文徵明以“折刀头”的魏晋隶书为极则,而明末清初汉碑的大量出土,为王铎、傅山探究汉隶、追溯古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第三,书写功用和心理的差异。文徵明隶书多为应师友之请而作,庄重恭敬,故更趋规整严谨,王铎、傅山则多遣兴之作,抒发性灵,故更显书写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