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研究:“灵菩狱”的间性诗学阐释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tia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欧美思想文化史领域,“灵菩狱”(limbo)是一个特色斐然的关键词,凸显了“居间性”(in-betweeness)内涵与特征,因此兼具边界与跨界的属性,意味着可以突破二元论的僵硬划分,生成第三空间的丰富可能性,而当代间性诗学关注由居间性衍生出不确定性、开放性、多元性和增殖性等特色。基于此,本文侧重从西方语言文学、基督神学、文艺美学三个维度讨论“灵菩狱”话语的思想蕴涵与学理价值。
  第一章“灵菩狱”在语言文学中的文本间性。通过对关键词“灵菩狱”的词源学考察,揭示“灵菩狱”话语表示“边缘”“多余”“被遗忘”等中间状态的语义特征。继而以跨越欧洲中世纪与20世纪时空的两部重要文学作品(但丁《神曲》与图尔尼埃《礼拜五》)为讨论对象,在间性诗学视野中凸显它们的“文本间性”,由此探讨居间性所导致的意义变异与增殖。
  第二章“灵菩狱”在基督神学中的二重性。从语言文学到基督神学,“灵菩狱”话语以二重性为特征。但丁作为西方文学史上伟大诗人,体现了“新旧交替时代”的居间性,其代表作《神曲》尤以思想艺术二重性著称。在基督神学视域中,托马斯·阿奎那与但丁两人对“灵菩狱”的阐释形成对比,展现了西方经院哲学的二元特征。包括神学信仰与伦理道德、神权与王权、神本与人本等多个议题。
  第三章“灵菩狱”与当代文艺美学的间性理论形态。“灵菩狱”的间性特征横贯(亚)文化、种族、空间等文艺美学领域。尤其是与后殖民批评家霍米·巴巴的“文化混杂”论、性别与亚文化研究理论家安莎杜娃奇卡娜诗学的“种族混血”(新美斯媞莎,New Mestiza)、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德勒兹的“块茎”“千高原”“褶子”等理论话语产生共鸣。由此“灵菩狱”与当代文艺美学的间性论相互契合,富于理论话语的增殖性。
  结语认为,“灵菩狱”话语以间性论为特征,贯穿了语言文学、基督神学、文艺美学诸领域,引发我们对传统二元论的反思与扬弃。鉴于“灵菩狱”的居间性内涵与特征与一些文学经典、神学密切相关,尤其是与当代文艺美学的重要话语交叠互渗,故而这种“间性”诗学具有独特的价值与开放多元的空间。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工业的转型期,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民主意识的不断提高,原来自上而下的压力型管理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民主化治理模式作为化解干群矛盾、调解人民内部纠纷、促进经济发展、遏制腐败的最佳制度选择,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因此,大力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已经迫在眉睫。  尽管我国的村民自治实践开始于1978年,至今已逾30多年,然而刘楼村的基层民主建设并不容乐观。“村民自治”
学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人众化时代的剑米,高校辅导员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工作内容更加繁多,工作事务更加繁杂,高校扩招带给辅导员的压力前所未有。强大的工作压力与繁忙的工作事务,特殊的职业要求使得高校辅导员这支队伍职业倦怠现象凸显山米。为了掌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一手资料,针对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提出预防和消除职业倦怠的对策,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本文把研究视角放在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这个层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从2003年开始实施以来,通过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选派了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且具有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青年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开展为期1-3年的志愿服务活动。西部计划政策的实施鼓励青年志愿者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帮助他们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社会价值,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学位
大学生就业的过程,就是其职业价值观外在动机体现的过程,而这种动机产生的基础是大学生的需要。大学生需要不仅是其职业价值观的内在源泉,同时也是大学生行为的根本动力。  以往的研究大多局限在对大学生需要、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单方面研究,虽有学者提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内在理论关系,但运用实证研究来揭示二者关系的深层次探讨涉及较少,为此本研究采用黄希庭等人编制的大学生需要问卷、凌文辁等人编制的职业价值观问卷进行调
高校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场所,但学术界将更多的眼光集中在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是青少年在接受民族团结方面教育的延续,与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是一脉相承的。所以,高校作为民族团结教育链条上的重要一环,是不能忽视的。兵团高校地处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作为高校,有义务开展好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兵团组织,有责任发挥兵团组织促进民族团结的作用。因此,本文从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在梳理马
学位
哈罗德·布鲁姆是20世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一位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布鲁姆的研究重心转向了文学经典体系及经典阅读问题。“经典”作为权威、典范的文本这一概念在中西方都古已有之,中国古代“经典”一词的内涵一方面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性,另一方面又受到社会时代因素的影响而不断演变。长期以来,受到本质主义影响,经典被人们视为可以持续教诲后人的永恒真理。西方经典的概念具有宗教和法律意义上
学位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资源的共享,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我们使用计算机作为最基本的工具,来处理各种类型的数据。同样,在信息处理领域,藏文信息处理也从原来的文字处理转向自然语言的研究和处理层面。但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信息处理技术都是在基于词的层面上进行研究和处理的。单词分为实词和名词短语。其中,名词短语依附于实际的单词或句子,代表语法意义。它们不能单独作为句法成分使用,是模棱两可的,不能在不同的语境中
学位
李善注征引繁博,寻渊探源,保留了大量古籍,留存旧注共二十余家,具有很高的文献史料价值,其中张衡《二京赋》薛综注、左思《蜀都赋》《吴都赋》刘逵注和《魏都赋》张载注凭借《文选》李善注得以保存。刘逵注和张载注立足于传统的训诂体式而又对注释方式有所发展,在注释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论文共分为四章。作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对比的角度对旧注和李善注进行考察,并结合文本总结出薛综、刘逵和张载的注释特
学位
《文心雕龙》虽如刘勰在其《序志》所言,是一部探讨写作规律的指导性专著,但因其“体大而虑周”,论述了包括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和批评论等内容,即涉及诸文学理论内容,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故而又被定位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杰出的理论著作。作为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蕴含着丰富的鉴赏批评思想和批评实践,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以及当代批评中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本文主要分为五大部分,绪论部分介绍
本文以右江沿岸平果县山心白话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其语音、词汇、语法进行了较为详实的描写,并进行了山心白话的历时比较与共时比较分析,力图全面揭示山心白话的特点,为广西粤方言综合比较研究、语言接触研究提供一些依据。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概述。介绍了平果山心的人文地理、历史沿革、语言分布概况,对广西粤方言研究现状及平果语言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同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方法、意义以及语料来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