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同与集体抗争的逻辑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ystar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市场转型不仅仅是一场经济、社会、思想领域的变革,伴随而来的是社会各个阶层、身份群体的重新分化和利益的再次分配,以及对自我社会地位、身份的再次定位、认同与建构的过程。这种由于身份地位的重组而导致的利益冲突和社会结构失衡,引发了中国社会各个利益群体的集体抗争。企业军转干部集体争取身份认同和维护干部身份待遇的维权抗争就发生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身份认同是隐藏在中国各类型集体抗争中的“隐藏的文本”,以往的研究虽然有所涉猎,但是很少有研究者从身份认同的角度来探讨集体抗争的动员、网络、策略等集体抗争逻辑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K县企业军转干部维权的个案研究,试图回答身份认同对于他们集体抗争逻辑建构的影响。企业军转干部身份的认同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国企改革使得转业到企业的这部分军转干部的干部身份被剥夺,他们由原来的政治精英转变成市场改革的失败者,伴随着干部身份失去的还有保障他们日常生活的一切待遇。于是他们产生了更加强烈的“被剥夺感”,他们意识到干部身份对于收入和再分配的重要性:没有干部身份,就没有话语权和相应的社会地位与待遇。他们急于寻求国家的再次承认。企业军转干部集体的身份认同在这个过程中逐步被建构起来,恢复干部身份进而恢复干部身份所享受的一切待遇成为他们抗争的主要诉求。企业军转干部独特的干部身份及其认同使得他们在抗争的语言上更善于通过政治性的话语,例如“维权”、“代表”“公仆”等等来争夺抗争话语的领导权,并以此来彰显他们集体抗争的合法性;在抗争动员上则采用共同的集体回忆和生活遭遇来进行维权动员;在抗争网络上,“军转干部”身份认同强化加深了他们日常的联系,而这种紧密联系的网络又强化了他们对于自身干部身份的认同,更加有利于抗争动员;在抗争策略上,除了采用其他群体常用的“日常抵抗”、“依法抗争”、“以法抗争”、“以理维权”、“依势抗争”等等策略外,干部身份认同的建构使得他们更善于把地方性的知识建构在其集体抗争的逻辑中,他们通过主动请求“陪访”,甚至把干部身份作为一种强武器来作为对抗底层政权的日常策略。因此,他们集体抗争的逻辑建构也经历了出于“生存伦理”的为名抗争到“政治伦理”或者说“权利伦理”以名抗争的转变,并以此来对抗地方和中央权威,争取群体利益的最大化。
其他文献
从我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已先后有十几家中资银行通过出让部分股权,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这已成为我国银行改革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境外战略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我国政府围绕着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一主线,进行了一系列财政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重投入、轻
目的按照AATB标准,应用慢速梯度降温冷冻保存骨软骨标本,观察保存后软骨细胞存活率及细胞活性的变化,并建立骨软骨组织库,初步应用于临床,为骨软骨移植物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近年来,经济转型期下的文化产业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由于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立法不健全;文化市场监管体系不完善;人才保障不足等原因,通过完善和健全立法与
审计收费是注册会计师审计机制在具体运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调节审计市场供需双方关系的重要变量,是影响审计独立性和审计质量从而关系到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利用聚酰胺(PA)薄膜包装经不同浓度白砂糖、食醋、食盐处理的新鲜香豆干,并对其常温保鲜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确定白砂糖、食醋、食盐的最佳浓度,利用正交试验确定
政府预算不仅涉及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和效率,更涉及政治利益的博弈和平衡。预算民主,是依据主权在民的思想,人民依法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式,行使对国家重大财政事项决定权的过
中国艺术家认为艺术是生命的反映,从主观上要反映出画家的意,从客观上要表现物象的神,这便是中国的"传神论"和"写意论",如顾恺之的"传神论",南齐谢赫的"气韵生动",张彦远的"
论文开发了一套金属矿山设备网络化信息系统。首先分析了建立金属矿山设备网络化信息系统的必要性,然后介绍了开发系统的相关理论和相关技术。其次对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对系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同时人们的汽车保有量猛增,城市交通的拥堵、污染、管理等问题凸显,人们的出行环境、出行的安全、便捷、舒适等人性化要求受到一定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