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上海(1976-2004):世俗精神的承传与嬗变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donnastinsb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以上海和上海人为文本中心的小说作为研究对象。由于反复言说,上海本身已经是一个成体系的意义实体,它自身由于本质上的规定性也在言说,这对后来的作家是一种认识和想象的资源,也是一种限制性的参照系。本文依据原型批评的理念,在历时性的层面上将研究对象视为小说上海这个相对独立完整的话语系统(包括文学理念和写作策略)的一部分,探讨它在世俗性的相关问题上对其内部资源的调整与创新。 绪论部分就本文的研究视角“世俗精神”进行论析,阐述了“世俗精神”和与之相关的“世俗”、“世俗化”三者的内涵以及彼此之间的互动关系。“世俗”指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在前现代社会,它处于宗教、超验理念或者类宗教的封建王权、伦理纲常、意识形态的遮蔽下,世俗精神尚未觉醒。“世俗化”作为现代性的一项指标,指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的思想和行为此岸今生感的空前高涨,以及随之而来的民族国家的建立、经济与科技理性的发展、日常生活世界的发达。“世俗精神”即人对于身处其中的现实生活世界的自觉和意义确认,在小说领域指创作主体关于世俗世界的情感观念的变化及其落实于文本之反映。本文所取的世俗世界划分开世俗理性的区域,具体为个体的、日常的、感性的生活世界,由此,将与之相关的叙事形态如宏大叙事、革命叙事等划分出去。世俗化进程促成了世俗生活世界由“自在”状态转化成“自为”状态,促成了世俗精神的觉醒与发展。 第一章对小说上海的世俗精神进行溯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小说上海逐渐形成了与世俗精神相关的母题和核心特质,本文将其归结为摩登、颓废、日常、传奇四个关键词,以之为核心,统摄自近代以降大跨度历史时段中的纷繁对象,在方法上也相应地以问题为中心,将作品切割到相关问题中。首先辨析这些特质的内涵,进而分析它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考察其如何从无到有、如何繁茂又如何消隐,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世俗精神的兴盛与世俗气质的蓬勃发展是小说上海最为人瞩目的事实。最后,本章指出作家的习惯思维束缚了他们对上海世俗生活进行更为全面透彻的把握,这为后来的创作预留了空间。 第二章论述小说上海世俗精神的再生与繁荣。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后为界将文革以后至当下的小说上海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作家在反思思潮引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阐述中国电视十年来三次革命的走向,剖析了第三次电视革命精英——明星———平民的回归历程,揭示《南京零距离》等南京地区一批民生新闻的广泛、深刻影响及保障人民
法官是法律的守护神,承载着维护社会秩序与公正的崇高使命,法官职业道德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司法职能能否正常发挥。法官职业道德的实现,在法官自律的基础上还需要完善的制度
<正>吴鸿清,曾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编辑出版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国家开放大学文法学院教授,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教师
采用阳极共沉积的方法制备了Fe和Co掺杂Ti/PbO2电极。用XRD、SEM及循环伏安法研究了Fe和Co掺杂对Ti/PbO2电极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杂Fe和Co的Ti/PbO2电极与纯Ti/PbO2电极相比,
对目前已知的各种可拓方法做了简要的介绍和科学的分类,并指出各种可拓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可拓方法的发展前景。
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大师几乎都是多面手,比如鲁迅、郑振铎、郭沫若等,他们既是作家又是翻译家,茅盾也是如此;而且,茅盾的文学生涯就是从译介外国文学及其新思想开始的。他二十
目的: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肝及其并发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鉴于本病至今尚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中医药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以及对疾病防治的整体与个体相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领域。许多研究证明:持续高水平的压力使机体内用以适应和调节压力的能量和精力耗尽,造成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进行了初步探索。 笔者认为,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指的是教师对自己课
合成了环氧树脂新型有机硅改性剂3,3′,3″,-三羟基苯氧基硅烷三缩水甘油醚,用加热红外光谱及差热扫描(DSC)测试技术研究了其反应活性及改性双酚F环氧树脂的固化特性,测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