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缺血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zi_l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综合征(acute ischemiccerebro-vascular syndrome,AIC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 方法:1.研究对象:对照人群组138人,其中男性109例,女性29例,年龄28-68岁,平均年龄46.95±7.62岁,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综合征病人220例,其中男性167例,女性53例,年龄25-86岁,平均年龄59.98±11.69岁。(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包括急性脑梗死病人159人,短暂性缺血发作(c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病人61人。 2.实验方法 2.1.采用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23个可能相关的因素,包括:血管的前后循环、性别、年龄、TIA史、冠心病史、心电图、既往史包括:高血压、吸烟、酗酒,经颈动脉超声或MRA诊断的脑动脉狭窄、心脑血管疾病的家族和遗传病史、发病时的体温、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HCMV-PP65、斑块类型进行统计学分析,将358例临床资料输入卒中数据库进行初步统计,并将其作为进一步统计的基础数据。 2.2.将286例颈动脉超声的资料输入智睿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超声统计软件对其数据进行统计,作为进一步统计的原始数据;颈动脉超声数据由我院B超科室专业技术人员检查患者,根据B超报告和照片以双盲原则进行统计。观察斑块类型间各种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以斑块类型与各种相关危险因素之间进行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卡方检验。注:数据库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病人的基本材料,现病史,各种相关的危险因素,即往病史,遗传及家族史,查体根据由3张评分量表组成,(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评分量表(NIHSS),斯堪的纳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Glasgow昏迷评分量表)实验室检查,动脉超声,头颅MRI检查及MRA检查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量表)根据Barthel指数进行评分。 2.3.危险因素的评估: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酗酒史、血压、血糖及血脂等。 吸烟指到确诊时为止患者一直吸烟(超过5年,10只/日以上)或已戒烟但未超过5年; 高血压病诊断采用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organization,WHO)确定的标准,即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90mmHg; 糖尿病诊断采用2001年WHO修订的标准,即空腹血糖=7.0mmol/L,或任意时刻血糖=11.1mmol/L; 高脂血症诊断采用2003年美国成人脂代谢控制目标Ⅲ提出的最新血脂标准:以总胆固醇(TC)=5.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mmol/L、甘油三脂(TG)=2.3mmol/L为血脂异常指标(具有以上任意一项者)。 HCMV-PP65检测运用免疫荧光和免疫酶染技术检测外周血白细胞HCMV-PP65抗原进行检测。 各种斑块类型的评估根据病变的程度及病变类型,参照改良的Hennerici<[4]>分类法,将斑块分为6型。研究者为了方便统计,将有软斑的病人规入为软斑组,将有扁平斑的病人单独成一组,有内膜增厚的病人和硬斑组归入硬斑组。而溃疡斑和斑块内出血由于技术条件所限目前不予考虑在内。 结果: 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卡方检验提示HDL-C(X<2>=18.966,P=0.000)、LDL-C (X<2>=9.064,P=0.028)、高血压(X<2>=65.208,P=0.000)、血糖(X<2>=9.485,P=0.023)、吸烟(X<2>=45.957,P=0.000)、HCMV-PP65(X<2>=29.879,P=0.000)、TIA史(X<2>=8.663,P=0.003)、冠心病(X<2>=11.435,P=0.001)与斑块类型有极密切相关。 2. 以不同的斑块类型为因变量,各种相关的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的多因素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高血压、LDL-C、HDL-C都是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其wald卡方值分别是:18.442、20.740、3.871、3.652,P值均<0.05,其中HDL-C是负相关,其余3个指标均为正相关,在多元回归方程中,酗酒因素也被引入,这可能是因为本次研究的对照人群中,公务员占大部分,有饮酒史的占68%,由于本次研究中的368例病例中,数据完全者只占57.1%,尤其是HCMV-PP65的检测数据缺失更多,因此,在本次研究中的HCMV-PP65因素在第8步仍保留在方程中,在迭代的第9步被剔除方程,可能与病例数不够有关,有待于以后加强对HCMV-PP65的检查以获得更完备的数据。 3.各类型斑块分别与正常人组、各类型斑块两两之间进行的有关HCMV-PP65比较的单因素卡方检验结论提示:扁平斑组(8(53.3%)、P=0.000)、软斑组(29(39.2%)、P=0.000)、硬斑组(13(21.7%)、P=0.041)与正常人组均有统计学差异;各类型斑块间两两比较,除扁平斑组与软斑组间无统计学差异(X<2>=1.027,P=0.311)外,其余各斑块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说明软斑组、扁平斑组、硬斑组的斑块形成均与HCMV-PP65有关,其中软斑组、扁平斑组与HCMV-PP65的相关性存在一致,且较硬斑更为密切。 4.以斑块类型为因变量,相关的各种危险因素为自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在斑块形成中有高血压的人是无高血压的人的4.65倍,有低密度脂蛋白高的人是低密度脂蛋白正常人的2.924倍,这就为临床上降血压、血脂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结论: 1. 年龄、高血压、高密度脂蛋白低、低密度脂蛋白是AICS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其B值分别为0.093、1.536、-0.920、1.073),与高密度脂蛋白负性相关(B值为-0.920); 2. 斑块形成与HDL-C、LDL-C、高血压、血糖、吸烟、HCMV-PP65、TIA史、冠心病、脑血管病相关的既往史等有关; 3 软斑组、扁平斑组、硬斑组的斑块形成均与HCMV-PP65有关,但以软斑组、扁平斑组等易损性斑块与HCMV-PP65关系最密切,其次为硬斑组,最后为正常人组; 4. 以斑块类型为因变量,可能相关的各种危险因素为自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在斑块形成中有高血压的人是无高血压的人的4.65倍,有低密度脂蛋白高的人是低密度脂蛋白正常人的2.924倍,这就为临床上降血压、血脂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5. HCMV激活感染是AICS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性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限于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不能肯定其为独立的危险因素,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以便明确易损性斑块与致病病原微生物的相关性,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信息。 6.颈动脉超声通过对内膜损害、斑块性质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检测和评价,不仅可可以发现易损性斑块的高危人群,还可对患者能否从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中获益并做出判断,帮助临床医师掌握手术适应症,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其他文献
站在世纪的门槛上,遥想21世纪的电视业,我们该有多少怀想!即将过去的20世纪,是人类科技文明发展最迅猛的100年,电视行业也不例外。1939年在英国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既能接收声音又能接收图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摘 要】 本文对目前常用的行程限位式防碰装置进行了介绍,找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及使用弊端,介绍了三种非接触式防碰装置,通过比较,得出了结论,形成了此文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起重机 防碰装置 优化 改进  在现代化制梁场或者轨枕场,为保证桥梁、轨枕生产速度,常常在一条轨道上安置几台起重机同时工作,为了防止起重机运行到危险距离范围内,通常要在起重机上或者轨道端头设置防碰装置,使起重机停止运行,避免
批评意见,对档案理论创新提出五点粗浅看法.
目的:奥卡西平是近几年在中国新上市的一种抗癫痫药,用于治疗成人及儿童癫痫部分发作或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许多动物模型证实奥卡西平(OXC)和其单羟衍化物(MHD)对防止部分性和
近年来,公共档案馆的建设是档案界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新热点.本文主要探讨了公共档案馆的涵义、分析了我国公共档案馆发展的现状、最后提出了建设公共档案馆的对策.
目前高校校园环境标识系统从开发、设计到管理等方面都暴露出了严重的问题,这不仅会影响一个高校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提升,甚至还会影响到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政府的形象。
为加速景德镇市广播电视的发展,市广播电视局积极配合全省广播电视光缆工程的实施。自1999年2月开始,该市局就制订了设计和施工方案。经过省、市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9月24日开通试播运
本文分析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档案信息安全的影响,探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应对档案信息安全问题的策略。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mpact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
目的: 肾间质纤维化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病变最后的共同结局,最终导致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大量的研究表明,肾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