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苏州乳白蚁的灭蚁灵替代药剂筛选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lianglianghe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了氟虫腈、氟铃脲、氟虫胺、吡虫啉等对苏州乳白蚁的击倒、拒食、驱避及毒力传递作用,并探讨了这些药剂的复配剂对苏州乳白蚁的毒力传递作用,根据室内试验的数据来判断它们对苏州乳白蚁的诱杀效果,并以此为依据来评价这些药剂及它们的复配剂在白蚁防治中应用的可行性。氟虫腈、吡虫啉对苏州乳白蚁有较强的击倒作用和较强的拒食作用,无任何驱避作用。用氟虫腈和吡虫啉药膜法触杀苏州乳白蚁,25mg.L-1浓度时的KT50分别为31.99h和57.69h;氟虫胺对苏州乳白蚁的击倒能力较弱,拒食作用不强,无任何驱避性,500 mg.L-1时的KT50为86.02h,1000mg.L-1浓度下24h拒食率为38.37%。氟铃脲对苏州乳白蚁也无驱避作用,拒食作用不强,5000mg.L-1浓度下24h拒食率为36.43%。氟虫腈对苏州乳白蚁有较强的毒力传递作用。氟虫腈对苏州乳白蚁的第2次胃毒传递,第21天时,累积死亡率为73.33%;氟虫胺对苏州乳白蚁有一定的胃毒传递能力,第2次传递到第21天时的累积死亡率为58.89%。吡虫啉与氟铃脲的复配剂对苏州乳白蚁有较强的胃毒毒力传递能力,吡虫啉:氟铃脲=1:200、1:100、1:50、1:10时,在不同的浓度下胃毒毒力传递有效次数可达到2次。氟虫胺与氟铃脲的复配剂对苏州乳白蚁有一定的胃毒毒力传递能力,氟虫胺:氟铃脲=100:1时,在50mg.L-1、100mg.L-1、200mg.L-1浓度下对苏州乳白蚁的胃毒毒力传递有效次数可达到2次;氟虫胺:氟铃脲=50:1时,在200mg.L-1浓度下能对苏州乳白蚁的毒力传递有效次数可达到2次。氟虫腈与氟虫胺的复配剂,吡虫啉与氟虫胺的复配剂在1:100、1:50时,浓度较高的情况下也能达到对苏州乳白蚁的2次胃毒毒力有效传递。氟虫腈与氟铃脲的复配剂对苏州乳白蚁有较强的击倒作用和较强的拒食作用,无任何驱避作用。用氟虫腈与氟铃脲的复配剂药膜法触杀苏州乳白蚁,25mg.L-1浓度时的KT50为33.16h;25 mg.L-1浓度时的拒食率为10.13%,50 mg.L-1时的拒食率为24.61%,500mg.L-1时的拒食率为95.32%。氟虫腈与氟铃脲的复配剂对苏州乳白蚁有很强的胃毒毒力传递能力,氟虫腈:氟铃脲=1:50时,50mg.L-1和100mg.L-1浓度下对苏州乳白蚁的胃毒毒力传递有效次数可达到3次;0.25%氟虫腈·氟铃脲粉剂对苏州乳白蚁的接触毒力传递有效次数可达到2次。0.5%灭蚁灵饵剂对苏州乳白蚁的胃毒毒力传递有效次数能达到3次,10%灭蚁灵粉剂对苏州乳白蚁的接触毒力传递有效次数可达到3次。灭蚁灵是室内试验中对苏州乳白蚁毒力传递效果最好的药剂,0.25%氟虫腈·氟铃脲复配剂仅次于灭蚁灵,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灭蚁剂,但0.25%氟虫腈·氟铃脲复配剂能否应用于白蚁防治工作还需野外试验验证。
其他文献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鞘翅目象甲科)在我国是一种外来入侵昆虫,它于80年代后期侵入我国。成虫取食水稻叶片,幼虫蛀食稻根,前者危害较小,后者为害可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Emamectin benzoate,简称甲维盐),是一种超高效、低毒杀虫剂,已广泛用于粮食、经济作物和蔬菜等害虫的防治。目前生产中使用的甲维盐乳油多是以二甲
根螨属Rhizoglyphus螨类是一群难以控制的植物地下部害虫,也是储藏物和国际贸易物品中的常见害虫。本文系统回顾了根螨属分类历史与沿革,概述了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经济意义
该文以矮牵牛为材料,研究了在铅胁迫下,铈对矮牵牛体内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SOD、POD
罗汉果病毒病由番木瓜环斑病毒(Papaya ringspot virus,PRSV)、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V)和西瓜花叶病毒(Watermelon mosaic virus,WMV)复合侵染引起
只有循序渐进才能学得好,只有掌握得了才能逐渐驾驭得了,在速度滑冰的学习中同样的道理,所以应用程序教学法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适应自己水平的教材:能
转Bt基因棉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我国种植,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阶段,到2004年面积达到4,500万亩,占总面积的60﹪以上,也成为棉铃虫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以往国内外大量
苹果茎沟病毒(Apple stem grooving virus,ASGV)、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pplechlorotic leaf spot virus,ACLSV)和苹果茎痘病毒(Apple stem pitting virus,ASPV)在自然条件下主要通过
植物各种诱导型基因的表达主要受特定的转录因子在转录水平上的调控。有关转录因子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近年来成为植物分子生物学、细胞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