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硅、硅-钇薄膜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134169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动汽车和化学储能技术的发展对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负极材料方面,目前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主要采用石墨类碳负极材料,但因其低的理论比容量(LiC6,372 mAh·g-1)还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研究者一直致力于寻找开发新型的高容量负极材料。其中Si负极材料因具有较高理论比容量(Li22Si5,4200 mAh·g-1)而备受关注。但是,硅在嵌/脱锂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体积效应,容易导致材料的结构崩塌和剥落以致失去电接触,从而造成电极的循环性能急剧下降。   本文采用泡沫铜作集流体、通过磁控溅射法制备了非晶硅和硅-钇复合薄膜,并对薄膜电极的电化学性能进行初步探讨,研究内容包括:⑴通过SEM、TEM、XRD、Raman等表征手段对制备的非晶硅薄膜进行形貌、结构和组成的表征。并考察了溅射功率和基底温度对样品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制备的非晶硅薄膜表现了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当制备工艺参数为射频功率50W、溅射时间1 h、基底温度300℃时制备的样品性能最佳。以0.2 C倍率、充放30次之后放电容量为2900mAh·g-1,表现了较高的可逆容量和较好的电化学循环性能。采用循环伏安法测定锂离子在硅薄膜中的扩散系数为2.36×10-9cm2·s-1。⑵为进一步改善硅的循环性能,制备了硅-钇分层复合薄膜电极材料,并研究不同厚度的钇薄膜对复合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Y/Si/Y/Si的复合薄膜结构可以有效改善硅的电化学性能,可以很好地保持电极结构的稳定性。钇薄膜厚度为22.5 nm的样品的电化学性能最佳,在第15次之后库仑效率高于99%,循环50次之后放电容量为2450mAh·g-1,表现了较好的电极可逆性和稳定性。运用循环伏安法测定锂离子扩散系数为2.43×10-8cm2·s-1。实验结果表明,钇薄膜可以作为缓冲层有效抑制循环中活性硅的体积变化,进而改善其动力学性能。
其他文献
对于PEMFC阴极催化剂,目前性能最好、研究最多的仍是Pt基催化剂,但由于Pt等贵金属成本过高、资源有限,阻碍了PEMFC的商业化。因此,价格低廉的非贵金属催化剂成为长远选择。过渡金属复合型氧还原催化剂在酸性环境下具有高活性和高选择性,近几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1)本文以2,6-二氨基嘌呤(Hdap)为配体合成了Fe-Hdap/C氧还原催化剂,并优化了热处理温度和Fe含量。利用XRD对催化剂成分和
作为最早发展的一批高熵合金,有关AlCrFeNi-M(M为Co、Mo、Ti等元素)的研究涉及到合金的各个方面。其中,有一些合金存在着一定的共同点,即元素M的变化对合金组成相的影响并不显
在硅器件制造过程中,过渡族金属作为最常见的杂质,很容易玷污到硅器件上。由于其在晶体硅中具有较高的扩散系数且固溶度对温度有强烈的依赖性,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很容易以复
本文选取合金的两种非平衡制备方法—深过冷快速凝固法和高能球磨法制备了Ni-Fe-Pb和Fe-Cr-C单相过饱和固溶体,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高分辨透射电子显
铋层状类钙钛矿结构的铁电薄膜因为具有高的剩余极化、低的矫顽场、高的居里点等优良特性而备受人们的关注。目前常见的有SrBi4Ti4O15、CaBi4Ti4O15等四层的铋系类钙钛矿结构薄膜以及Bi4Ti3O12等三层的同种结构的薄膜。Bi4Ti3O12等三层的薄膜有着较大的剩余极化和较低的合成温度,但是抗疲劳性能较差。相反,SrBi4Ti4O15等四层的薄膜虽然剩余极化稍低,但是抗疲劳性能却十分的优
近年来,国家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提倡“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各级教育部门非常重视,先后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都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那么如何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压力最轻,记忆力
期刊
日前,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2016年关税实施方案》(税委会[2015]23号),宣布从2016年1月1日起,我国对进出口关税进行调整。与2015年相比,2016年有关印刷设备器材的进口关
随着中国铁路的急速发展,铁路噪声慢慢成为影响铁路发展和损害铁路沿线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为了进一步满足人们对铁路声环境质量的要求,在修建铁路时,不仅要绕避居民区,还要
在定向凝固制备Ti Al合金的过程中,合金熔体与铸型材料间的界面反应是影响铸件质量和力学性能的重要因素。而定向凝固的工艺直接影响到熔体与铸型界面反应的强度,进而影响铸
ZnO NW(纳米墙)具有良好的气敏及光电特性。由于ZnO自身高达M?的基电阻,使得纳米墙与电极之间良好的电接触无法得到保证,导致电子在ZnO NW与电极间的传输不畅。因此,纯ZnO NW气敏和光敏传感器缺乏足够的可靠性和可控性。此外,传统的石墨烯与ZnO的结合,存在石墨烯团聚和堆垛问题,使得石墨烯的比表面积大大减小。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论文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和热还原法对ZnO纳米墙进行石墨烯和A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