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风景园林场所特质的表征及构建策略研究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yi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风景园林的实践范畴已从狭义的墙内造园拓展到了整个大地,在时代背景下面临的挑战也不同于传统的园林园艺学而呈现出新的属性。在物质基础繁荣和价值取向趋同的今天,一种新的环境认同危机正迅速的蔓延到现代风景园林中,特定环境给予人的特定存在感也变得日渐模糊。   文章将同样产生于认同危机、源于建筑现象学的场所理论引入到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以人在空间中的感受和体验为基础实现对环境特质的认知,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为现代风景园林建立起专属的空间定向感和认同感,探索具有明晰特征和品质并符合现代价值体系的风景园林场所设计方法论。   在进行社会及哲学背景分析的基础上,论文将国内外场所理论的研究成果与现代风景园林融合在一起,并结合现象学和环境心理学的内容分析了各自的内涵和外延,系统论述了风景园林场所特质的时代需求、形成机制、变化性和稳定性等典型特征,探索在当前认同危机背景下所呈现出的复杂、综合的属性,为整篇论文的研究建立起概念平台。   文章以史学研究为基点理清了中西方历史上的园林场所观,即用现代视角探讨古人在没有认同危机感的社会背景下怎样构建园林环境的感知意义,通过对中西方自然观和哲学观的分析,了解环境主体和感知对象的关系,得出中西方历史上园林场所观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为当今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论文的主体理论研究部分论述了现代风景园林场所特质的表征,从人的感知层面明确了特定环境中的表征概念和内涵,并总结出对其产生影响的四个因素即实体因素、空间因素、事件因素和感知主体因素,针对每种因素展开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探讨了各种因素的作用机制。   表征因素的分析为策略的探讨奠定了基础,文章基于现代社会背景和价值体系,从宏观上将构建风景园林场所特质的策略分为了三种,即源于场地的强化和补充策略、认知回归的传导和触媒策略以及环境新置的平衡和再生策略。根据场地条件的不同,每种策略又包含了不同的设计手法,在场地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大量的优秀设计案例阐述了场所特质的表达与构建。   文章对我国当代风景园林的场所缺失现象进行了必要的思考和探索,从场所建设面临的时代挑战、建设过程中的片面场所观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国内风景园林场所建设的现状,并结合笔者参与的两个实践案例提出了积极的探索。场所特质的建立是人对环境进行感知的过程,在现代风景园林中,我们必须基于场地条件和地域特征,努力构建可以感知的环境从而实现定向和认同。  
其他文献
近年来.国仙及该地区的事业不断繁荣发展.照明,作为陈列工艺的重要部分,在为观众提供良好的视觉环境的同时,必须满足文物保护的要求.设计水平的提高,对于保护弘扬中华文化遗
该文将从城乡结合部住区的一般状况,存在的问题等现象谈起,力图找寻其演焦的客观规律与控制因素,用分析的眼光重新审视其发展模式的发展观和价值系统,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
中国近代建筑所指的时间范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中国在这个时期的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史
该文是围绕大连胜利桥北旧区这一既定区域展开的,总结归纳了与该论题相关的城市更新、设计理论,通过城市基础资料的调查,从更新策略、经济动作、保护模式、城市设计等不同角
森林是地球生态圈中重要的一环,风景林(Scenic forest)作为森林资源中独特的一种类型,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提高城市景观形象、开展城市森林旅游等方面,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和住宅房地产开发的日趋成熟化,居民对住区户外空间环境的要求也日趋变高,从过去单一的绿地空间变成丰富多样的社区户外空间环境。居住社区作为居
淡水资源的生态性失衡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一个棘手的问题,湿地为城市居住小区的建设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本文以长沙居住小区为载体,以功能湿地为核心,探索湿地与人居
该论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项目"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研究--传统的自然观 与建筑观"的主干课题,其性质属于应用型理论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是探讨古代华 夏建筑观念形成
近代青岛作为殖民城市,既浓缩了近代若干中央和地方建设管理理念和方法,又深受德日制度的影响,因此其成长过程十分独特复杂,是研究中国城市近代化进程的重要样板。  本文的研究
城市空间形态作为城市发展在城市物质空间上的形态反映,其基本载体是土地,基本元素是城市建筑及建筑所占据的空间领域,基本表现是城市外部形态轮廓和内部空间结构组织,受城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