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照对小鼠真菌性角膜炎炎症反应的影响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bingguixue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由致病真菌引起的致盲率极高的感染性角膜病变,其病变程度不仅与感染真菌的类别、真菌的毒力有关,也与宿主的抗真菌免疫反应有关。真菌性角膜炎角膜内中性粒细胞的募集是抵抗真菌最重要的防线[1]。中性粒细胞是真菌性角膜炎的关键免疫细胞。在感染早期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角膜来杀灭真菌,同时过度的中性粒细胞浸润也会造成许多组织的损伤[2]。昼夜节律描述了一个以24h循环的方式振荡的生理现象。这些节律提供了适当的内稳态所需的临时框架。通过预测环境和内部的变化,细胞(和生物)可以有效地编程他们的生理任务。在细胞水平,昼夜节律起源于遗传因素(时钟基因)在自动调节转录翻译中反馈回路[3]。一项研究发现,延长光照时间明显延缓小鼠角膜上皮创伤后的再上皮化过程,并引起更多的炎症细胞的募集[4]。也有研究发现,斑马鱼幼体对细菌感染的先天免疫细胞应答是受光照调控的,光照时间延长促进了先天免疫细胞的募集[5]。真菌性角膜炎的病变程度与免疫反应息息相关,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小鼠角膜的免疫反应尚未可知。在本研究中我们将探究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小鼠角膜真菌感染后的炎症反应情况。
  目的:
  研究真菌性角膜炎小鼠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角膜炎症反应情况。
  材料和方法:
  将207只小鼠随机分为三组,LD组(Light/Dark12h光照)69只,LL组(Light//Light24h光照)69只,DD组(Dark/Dark24h黑暗)69只,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饲养14天,制作真菌性角膜炎模型(FK)171只小鼠及创伤模型(Truama)36只小鼠,使用9只FK模型小鼠(LD组,LL组,DD组每组各3只)分别于造模前0h,及造模后12h、18h、24h、36h、48h、72h、120h、168h,和9只Truama模型小鼠(LD组,LL组,DD组每组各3只)于造模后12h、18h、24h,均使用裂隙灯显微镜进行眼前段照相以及临床评分。使用81只FK模型小鼠(LD组,LL组,DD组每组每个时间点各3只)分别于造模前0h,及造模后12h、18h、24h、36h、48h、72h、120h、168h,和27只Truama模型小鼠(LD组,LL组,DD组每组每个时间点各3只)于造模后12h、18h、24h,处死小鼠后获取眼球,行免疫荧光染色角膜整铺片,以计算出在不同实验条件处理下和不同时间点的小鼠角膜中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浸润量。使用27只FK模型小鼠(LD组,LL组,DD组每组每个时间点各3只)分别于建立真菌性角膜炎模型后24h、36h、168h处死小鼠后剜取完整眼球进行HE染色。使用27只FK模型小鼠(LD组,LL组,DD组每组每个时间点各3只)分别于建立真菌性角膜炎模型后24h、72h、168h处死小鼠后获取新鲜角膜组织,后用PDA培养基来培养角膜组织,进行角膜组织内载菌量的统计。使用27只FK模型小鼠(LD组,LL组,DD组每组每个时间点各3只)分别于建立真菌性角膜炎模型后24h、36h、120h进行冰上取材获取角膜,提取角膜组织蛋白后使用LuminexFLEXMAP3D系统检测细胞因子IL-1β的浓度变化。
  结果
  1.同一时间点LDFK组和DDFK组的临床评分比较,接种真菌后24h角膜病变的临床评分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0);同一时间点LLFK组和DDFK组的临床评分相比,接种真菌后18h,24h和168h角膜病变的临床评分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22<0.05)。
  2.LDFK组、LLFK组、DDFK组角膜内中性粒细胞均在真菌感染早期大量浸润,于36h到达峰值,而后逐渐开始下降。对相同时间点LDFK组与DDFK组、LDTrauma组及DDTrauma组角膜内中性粒细胞的浸润量比较,在12h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0.000,0.000<0.01),在48hLDFK组与DDFK组角膜内中性粒细胞的浸润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0.01);对相同时间点LLFK组与DDFK组、LLTrauma组及DDTrauma组角膜内中性粒细胞的浸润量比较,在12h及24h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0.011,0.010<0.05,P=0.000,0.000,0.000),在48hLLFK组与DDF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1)。
  3.LDFK组、LLFK组、DDFK组角膜中巨噬细胞均在真菌感染后期大量浸润,于120h开始出现大量浸润。对相同时间点LDFK组与DDFK组角膜中巨噬细胞的浸润量比较,120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6<0.05);对相同时间点LLFK组和DDFK组角膜中巨噬细胞的浸润量比较,在12h,24h,48h,120h及168h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0.01,P=0.002<0.01,P=0.009<0.01,P=0.007<0.01,P=0.034<0.05),而对相同时间点LLFK组、LLTrauma组、DDTrauma组角膜中巨噬细胞的浸润量比较,在12h,24h无明显差异。
  4.对LDFK组、LLFK组、DDFK组真菌性角膜炎内中性粒细胞及巨噬浸润量与角膜炎症反应程度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及巨噬浸润量与角膜病变炎症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192,0.454,P=0.019,0.000)。
  5.相同时间点对LDFK组与DDFK组的角膜内真菌量计数进行比较,在24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0.05);相同时间点对LLFK组与DDFK组的角膜内真菌量计数进行比较,也是于24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0<0.05)。
  6.同一时间点对LDFK组与DDFK组的角膜组织内IL-1β的表达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同时间点对LLFK组与DDFK组的角膜组织内IL-1β的表达进行比较,于120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3<0.05)。
  结论:
  光照时间延长,增加了真菌性角膜炎角膜内IL-1β的表达,促进了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募集,虽然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数量增多,但细胞功能下降,故未增加真菌的清除率,加重了角膜感染的炎症,加重了角膜病变程度。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  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1.1-2017.12.30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中包括心力衰竭的成人患者556人,参照2015年ESC/ERS肺高血压指南,根据有无肺动脉高压,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肺动脉高压组和心力衰竭患者非肺动脉高压组。记录患者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及心脏彩超。如:红细胞、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
学位
背景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进展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在临床上的特征性表现为认知障碍、失用症、失认症和精神行为异常。细胞凋亡导致的大量神经元死亡是AD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但发病机制至今仍未明确。  微小RNA(miRNA)能够通过促进mRNA的降解或抑制其翻译的负调节作用对基因的表达进行调节。miRNA在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和衰老等一系列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此
研究背景: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感染非常普遍的细菌,全球约半数人受累及,其中约80%的患者仅有轻度无症状胃炎,约15%的患者可发展为消化性溃疡,仅有不到1%的患者可发展为胃癌。Hp感染所致不同临床事件受细菌毒力所影响,如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空泡毒素A(VacA),尿素酶(Ure)和十二指肠溃疡启动蛋白A(DupA)等都参与了疾病的进展,其中
研究背景:  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 CAA)是一种常见于老年人的由β淀粉样蛋白(Aβ)在脑皮层及软脑膜动脉沉积所致的脑小血管病。CAA的脑组织病理研究早已认识到Aβ沉积的血管壁或血管周围可以同时存在炎性反应。1974年Reid等人就在1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首先发现CAA病变血管合并出现血管炎性表现。血管壁Aβ沉积可引起单核巨噬细胞相关的免疫应答,
背景: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肾脏结构与功能发生的慢性损伤。CKD几乎影响机体每个器官、系统,在非透析的CKD患者中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患病率高,心脑血管疾病是CKD患者在进展为终末期肾病之前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传统危险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CKD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高发病率,血管内皮细胞(va
期刊
目的:  分析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MPAL)临床特点、遗传学特征、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以2016WHO血液肿瘤分类标准为诊断标准回顾性收集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初诊MPAL患者的资料,分析细胞遗传学核型、融合基因、基因突变情况、治疗经过及预后。  结果:  31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39岁,临床表现主要为贫血、出血、感染、肝脾淋巴结肿大。
期刊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