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白蛋白纳米递送体系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s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膜异位症的研究研究背景: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简称内异症,是一种极易复发的良性疾病。据报道,包括遗传、环境、免疫、内分泌和微生物在内的多种因素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有关。然而,对于这些因素是否单独或联合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理生理学,目前尚无共识。目前,手术和激素治疗仍然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妇女最常用的临床治疗方法。然而,手术或激素治疗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2年复发率高达21.5%,5年复发率为40-50%。此外,这些治疗还伴随着不良副作用,包括情绪波动、假性绝经、骨密度降低和骨质疏松症的高风险。因此,为了使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妇女受益,迫切需要开发能够有效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并将不良影响降至最低的新医疗方案。前期研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体循环和腹腔液中观察到中性粒细胞浸润增加,这表明中性粒细胞可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然而,清除中性粒细胞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基于中性粒细胞的治疗策略的设计需要进一步完善。据报道,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NPs)可搭载中性粒细胞,并被输送到炎症区域,为通过中性粒细胞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提供了可能性。目的: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基础上,通过注射法构建子宫内膜异位症微创小鼠模型,以观察异位病灶处的中性粒细胞比例。通过进一步合成可搭载中性粒细胞的白蛋白纳米颗粒,检测腹腔或静脉注射途径下白蛋白纳米颗粒在异位病灶的富集情况。了解葡萄糖饥饿疗法是否适合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以期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纳米治疗方案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收集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接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患者的异位病灶组织及在位内膜和匹配的正常女性的子宫内膜临床生物样本,我们利用免疫组化分析了中心粒细胞在这些组织中的差异分布。之后使用注射法构建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微创小鼠模型。运用此模型可帮助我们可以进一步探寻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的新策略。通过流式细胞术,我们分析了中性粒细胞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小鼠模型的异位病灶、在位内膜和对照小鼠在位内膜组织中的比例。之后通过将BSA溶液与乙醇脱溶,然后利用戊二醛交联,构建能够原位搭载中性粒细胞的BSA纳米颗粒。使用动态光散射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测量BSA纳米颗粒的平均尺寸。同时本研究分别制备了同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结合及同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结合的BSA纳米颗粒,并通过流式细胞术证明纳米颗粒搭载中性粒细胞的能力。为了了解BSA纳米颗粒的体内分布情况,本研究继续使用带有荧光标记的FITC-BSA纳米颗粒和ICG-BSA纳米颗粒,通过腹腔或静脉注射的方式注射到子宫内膜异位症小鼠体内,观察其组织分布情况。为了明确中性粒细胞在不同注射途径下BSA纳米颗粒的差异分布中所起到的作用,我们首先比较了不同注射途径下各组织中中性粒细胞对BSA纳米颗粒的吞噬情况,随后通过腹腔注射抗Ly6G抗体特异性去除小鼠中性粒细胞,并腹腔注射BSA纳米颗粒以观察清除中性粒细胞后BSA纳米颗粒的组织分布情况。最后由于我们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小鼠模型中,发现异位病灶基质细胞对葡萄糖的需求显著高于在位内膜基质细胞,于是我们尝试将葡萄糖饥饿疗法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中,构建了荷载了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GOx)的BSA-GOx纳米颗粒,并验证了BSA-GOx纳米颗粒的催化活性和细胞毒性。我们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小鼠采取腹腔注射BSA-GOx纳米颗粒的给药方式,观察BSA-GOx纳米颗粒的抗子宫内膜作用。结果:本研究发现与匹配的在位子宫内膜或健康对照子宫内膜组织相比,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病灶中的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加。这一现象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小鼠模型中也同样成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小鼠腹腔液和异位病变中的中性粒细胞在病变形成后的早期(第3天)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但在位子宫内膜中未观察到中性粒细胞的明显增加。病变形成后第14天,腹腔液中的中性粒细胞的比例降低到与对照组相似的水平,而异位病灶中的中性粒细胞的比例仍然很高。本研究构建了平均尺寸约为320 nm的BSA纳米颗粒,并显示FITC-BSA纳米颗粒可被中性粒细胞内化。腹腔注射BSA纳米颗粒时,异位病灶中FITC-BSA纳米颗粒的累积量最高,且远远高于其他主要器官(心脏、肝脏、脾脏、肺、肾脏),而静脉注射后异位病灶中很少检测到FITC-BSA纳米颗粒。ICG-BSA纳米颗粒的分布与FITC-BSA纳米颗粒的分布相似。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小鼠腹腔液和异位病灶中的中性粒细胞能吞噬大量的BSA纳米颗粒,我们在注射BSA纳米颗粒前24小时,通过腹腔注射抗Ly6G抗体特异性清除小鼠体内中性粒细胞,结果发现清除中性粒细胞显著减少子宫内膜异位病灶中BSA纳米颗粒的聚集,且异位/在位BSA纳米颗粒的比率显著降低。最后由于我们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小鼠模型中,发现异位病灶基质细胞对葡萄糖的需求显著高于在位内膜基质细胞,于是合成了荷载葡萄糖氧化酶的BSA-GOx纳米颗粒,并证明该颗粒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和细胞杀伤能力(IC50=0.637μg/ml),BSA纳米颗粒平台维持了GOx 41.6%的细胞毒性。另外,腹腔注射BSA-GOx纳米颗粒,我们发现BSA-GOx纳米颗粒显著减小了异位病灶的大小,异位病灶处的细胞凋亡在BSA-GOx纳米颗粒处理组也显著增加。在给药14天后,未观察到治疗小鼠的体重减轻或主要器官的病理变化。综上所述,腹腔注射BSA-GOx纳米颗粒可通过GOx介导的葡萄糖原位耗竭产生极好的抗子宫内膜异位症作用。结论:(1)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病灶组织存在中性粒细胞聚集。(2)牛血清白蛋白纳米颗粒可以在异位病灶中聚集,并且这一现象由中性粒细胞介导。(3)葡萄糖氧化酶可借助牛血清白蛋白纳米颗粒发挥良好的抗子宫内膜异位症性能。
其他文献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是多种损伤因子所致的慢性肝炎到肝硬化必经的病理过程,表现为以胶原蛋白为主的大量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异常累积在肝脏,进一步引发纤维结缔组织过度增生,形成瘢痕间隔分割正常的肝小叶结构,最终导致假小叶的形成。严格的说,肝纤维化的发病过程及其隐匿,临床症状不明显,经常被发现时已处于肝硬化阶段。因此,以肝纤维化的发展
学位
研究背景胃癌(Gastric cancer,GC)和胆囊癌(gallbladder cancer,GB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都具有明显的性别、地理位置等差异。且早期和中晚期患者的临床预后相差甚远。近年来,尽管包括手术技术,放、化学治疗,免疫、靶向等综合治疗水平的提高,但早期根治性切除手术仍然是目前可能治愈或延长胃癌和胆囊癌患者临床预后的最有效手段。由于胃癌和胆囊癌都具有发病隐匿、早期
学位
研究背景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指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综合征,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认知功能下降是CSVD显著临床特征之一。CSVD认知障碍不仅是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重要组成,而且其还与包括阿尔茨海默
学位
临床上常使用大剂量化疗药物治疗各类肿瘤,由于其对正常细胞也具有杀伤作用从而引起部分患者睾丸内精原细胞被严重破坏殆尽,最终导致非梗阻性无精子症。铂类化疗药物又是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化疗药物。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暴露于铂类化疗药物会导致大小鼠睾丸发生氧化应激,睾丸发生氧化损伤,精子形成发生障碍。然而铂类化疗药物导致睾丸发生氧化应激的具体调控机制以及如何改善铂类化疗药物导致的睾丸氧化损伤并不十分清晰。褪
学位
在过去几年中微生物-肠-脑(microbiome-gut-brain,MGB)轴的概念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证实。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可以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如:肠神经系统和迷走神经)、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或直接通过循环系统来影响脑。此外,关于MGB轴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肠道微生物影响人类行为活动的证据,特别是在认知功能方面。然而,肠道微生物如何通过MGB轴来影响认知,其潜在的神经机制我们还知
学位
背景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隶属于脊柱关节炎。尽管近年来诊疗技术和精准靶向药物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早期诊断状况和远期预后程度,但其仍存在早期漏诊率较高、初诊最易伴有关节破坏、对治疗结果存在巨大个体差异、即使已获治疗仍易产生脊柱损害等诸多问题。骨桥形成是强直性脊柱炎最严重的预后结局,目前对强直性脊柱炎机制的探索不足以解释骨桥形成进程,
学位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由多种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和表观遗传、种族、年龄、性别、肥胖和炎症等引起的退行性骨关节病。其特点是软骨破裂、软骨下骨硬化、骨刺、关节畸形和滑膜炎症。65岁以上的老年人经X线检查确诊的OA患者约为80%。OA通常导致关节疼痛、僵硬、运动障碍和功能丧失。由于OA的危险因素很多,且始动因素尚不清楚,因此OA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OA直接表现为关节软骨的退
学位
研究背景抑郁症是一种最常见的情绪障碍疾病,以持续的心境低落、快感缺失为核心表现,且常伴有头痛头晕、心悸胸闷、恶心腹胀等躯体化症状。躯体化症状是抑郁症患者首次去综合医院求诊的首要原因,也是造成抗抑郁药物治疗反应差和最易被误诊的症状群。由于其易误诊、治疗困难,躯体化症状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躯体化症状的神经机制尚不明确,解析其神经机制对躯体化症状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研究提示,杏仁核是情绪和
学位
背景和目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之一,好发于40岁以上的女性。PBC的发病主要是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AMA)是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的血清标志物,存在于95%的患者外
学位
第一部分粪菌移植在宿主抵抗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中的作用目的: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KPLA)是肝脏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存在严重并发症,致残和致死率高。面对临床上突出的细菌耐药问题,医生和科研人员试图寻找针对KPLA新型有效的治疗方法。肠道菌群作为维持宿主免疫稳态的重要介质,与肝脏疾病(如乙肝、肝癌、酒精性脂肪肝等)关系密切。恢复肠道菌群稳态的治疗方法,如粪便菌群移植(FMT),已被报道在临床和动物实验中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