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发射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对比度的理论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ei251639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平板显示器的主要技术有:液晶显示器、真空荧光显示器、等离子体显示器、无机电致发光显示器、场发射显示器、无机半导体显示器、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等,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薄、轻、高画质的平面显示器成为显示器的主流,有机电致发光显示技术由于具有很多优点成为业界公认的最可能代替液晶的新一代平板显示技术。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可分为底发射型和顶发射型两种。顶发射结构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光是从顶端出射的,这样就把发光面和衬底分开,解决了显示发光面积和像素驱动电路之间相互竞争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开口率的问题。顶发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通常采用全反射金属电极和半透明金属电极,这样在两个电极之间会形成光学微腔。由于光学微腔的存在,使顶发射结构的器件相比于底发射结构的器件具有很多的优势,如:可以选择发射波长来调谐器件的发光颜色;可以窄化光谱;提高所发光的色纯度;提高器件的发光效率等。一维光子晶体由于容易制备,在实际应用中被广泛使用。在微腔顶发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使用一维金属有机光子晶体(MOPC)做电极具有很大的优势。本文首先根据薄膜光学原理利用传输矩阵法,分别研究了金属层为银的金属有机光子晶体和金属层为钐的金属有机光子晶体的光学特性。当光从有机材料入射时,光子晶体的参数(金属层厚度,有机介质层厚度,周期数)对可见光的反射性,透射性及反射相移的影响。为顶发射微腔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电极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其次,在顶发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引入光子晶体做电极,分别研究了当阳极结构为(Sm/Alq3)n/Ag,器件结构为Ag/Al/LiF/Alq3/NPB/(Sm/Alq3)n/Ag/Sio2/Si以及当器件阴极结构为(Alq3/Sm)n,器件结构为(Alq3/Sm)n/Alq3/NPB/Ag/Sio2/Si时,器件中光子晶体的参数(金属层厚度,有机介质层厚度,周期数)对器件的对比度以及共振峰的影响。最后研究了当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两个电极都采用光子晶体,器件结构为(Alq3/Sm)n/Alq3/NPB/(Sm/Alq3)2/Ag/Sio2/Si时,阴极光子晶体的参数(金属层厚度,有机介质层厚度,周期数)对器件的对比度及共振峰的影响。并对光子晶体作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电极的三种不同情况进行了比较,可以看出三种情况下光子晶体对器件的对比度及共振峰的不同影响。本文详细研究了光子晶体里Sm的厚度,Alq3的厚度及周期数对器件的亮度反射系数、对比度及共振波长的影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参照文本内容选择合适的高对比度的顶发射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设计方案,对设计高对比度的顶发射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起到了指导的作用。
其他文献
基于Δ-E调制的频率合成技术是在传统小数分频频率合成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型技术。该技术将Δ-Σ调制应用于锁相式频率合成器中,将因小数分频而产生的相位噪声进行整形,再通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生理情绪关系,与社会相关系的一种生理情绪的反应,它是在人们相互交往的情感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特有的需求。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适应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包含复杂多变化学组分,是光化学烟雾形成的重要前体物。VOCs与NOx经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如臭氧(O3)、过氧乙酰硝酸酯(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汽车电子产业也出现飞速发展的气象,一些新兴技术也在车载系统中得到很大的推广。车载终端设备作为这种产业的标志性产物越来越得到很多产业的重视,客户
京津冀都市圈合作是中国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问题之一。该文依据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发达国家经验,从理论与全局的角度分析京津冀都市圈合作的必要性,并探讨政府促进
轴向输出相对论磁控管是目前最紧凑的窄带高功率微波源,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轴向输出结构,它是磁控管在轴向的自然延伸,所有的叶片和谐振腔(部分和全部谐振腔)在轴向光滑
旅游业已经成为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重要综合性产业之一。随着低碳理念日益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旅游业所造成的碳排放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旅游业的能源消耗及产生
随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其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宽,各领域对模数转换器(ADC)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对ADC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采样速率越来越快,功耗越来
等离子体浸没注入(Plasma Immersion Ion Implantation, PⅢ)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离子注入技术,由于其拥有非视线性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材料表面处理工艺。PⅢ技术从最初冶金学
<正> 我院从一九七五年以来,收治了十三例“无脉症”,均予针刺治疗收到了颇为满意的效果,现将临床小结分述如下:临床资料: 一、年龄和性别:发病年龄在21~32岁之间,女性12例,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