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探索薄型子宫内膜(肾阴虚证)患者的红外热代谢特点及补肾接绪1号方对治疗薄型子宫内膜(肾阴虚证)的疗效评价。[方法]1.病例来源: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导师门诊处就诊的患者,及该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健康女性。所有纳入的受试者均需填写就诊信息表、中医证候体质量表,并利用医用红外热成像仪ADT-YL-100A型进行红外全身扫描。扫描后采集全身不同部位的12幅热图,根据热图采集头面、躯干、四肢等22个区位的绝对热值和背景热值,再测量足部、子宫、左附件、右附件、神阙、左肾、右肾、任脉、督脉九个部位的热值差。2.纳入标准:参考《中医妇科学》(新世纪第四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及相关研究制定薄型子宫内膜(肾阴虚证)的诊断标准,纳入年龄在20-45岁黄体中期子宫内膜厚度小于0.8cm且判定为肾阴虚证的患者及根据WHO制定的健康人诊断标准(2000年)纳入的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健康女性。3.研究方法:于药物干预前对患者进行一般资料(年龄、病程、既往史等)的收集,并填写中医证候体质量表进行体质判定,监测黄体中期(排卵后7-8天)子宫内膜厚度及排卵期雌激素、黄体中期孕激素水平,且对患者和健康人进行红外热成像扫描,探索薄型子宫内膜(肾阴虚证)患者与健康人的热代谢差异。再对患者应用补肾接绪1号方(药物组成:首乌藤、女贞子、熟地黄、制黄精等。服药方法:月经周期第五天开始用药,经期停药,一日一剂)治疗,治疗不少于2个月经周期。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阴虚质转化分数、排卵期雌激素、黄体中期孕激素、黄体中期子宫内膜厚度和血供变化,以及红外热成像扫描的热值变化,并作进一步统计分析,以得出结论。4.数据分析:将上述相关数据于Excel表格进行记录,并采用SPSS23.0对于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数据分析需要采用卡方检验及t检验,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采用t检验,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5.评价标准:红外热成像扫描评价标准同扫描中心标准;补肾接绪1号方疗效评价标准:对比患者应用补肾接绪1号方进行药物干预前后的各项指标变化,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则判定为有效。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制定,按照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N),治愈:N≥90%;显效:N≥70%;有效:N≥30%;无效:N<30%。[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3名20-45岁女性,其中33名确诊为薄型子宫内膜(肾阴虚证)患者(观察组),30名健康人(对照组),观察组平均年龄为31.42±5.35岁。对照组平均年龄为32.00±6.05岁,两组女性年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应用红外热成像扫描结果显示,患者与健康人相比,红外热代谢具有差异。在左肾(患者热值8.14±0.34,健康人热值7.64±0.83)、右肾(患者热值8.27±0.36,健康人热值7.91±0.69)、左附件(患者热值8.94±0.47,8.72±1.47)、右附件(患者热值8.76±0.39,健康人热值8.56±1.56)、足部(患者热值8.46±0.35,健康人热值8.29±1.50)、督脉(患者热值9.46 ±0.39,健康人热值9.19±1.28)六个部位部位热值相对于健康人高,其中左肾区、右肾区、督脉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患者热值7.80±0.21,健康人热值8.31±0.97)、神阙(患者热值8.74±0.24,健康人热值9.24±1.55)、任脉(患者热值8.47±0.37,健康人热值8.73±1.48)区热值比健康人低,子宫区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与健康人相比,多数区位热值呈升高趋势。3、应用补肾接绪1号方对30名患者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均进行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前患者阴虚分数平均为20.00±3.11,治疗后为10.63±2.43,治疗前后阴虚证候评分明显下降。患者治疗前后阴虚质转化分数对比得,显效3例,占10%;有效25例,占83.33%。子宫内膜厚度方面,治疗前黄体中期的平均子宫内膜厚度为0.53±0.11cm,治疗后平均厚度为0.75±0.10cm,其中达到0.8cm的有16例,占总人数的53.33%。治疗前子宫内膜血管搏动指数(PI)为1.02±0.08、血液流动的阻力指数(RI)为1.32±0.35,治疗后PI为0.96±0.05、RI为1.11±0.26,二者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患者排卵期E2为199.6±113.13pg/ml、黄体中期P为11.41±6.64ng/ml,治疗后 E2 为 232.70±72.88pg/ml、P 为 18.43±6.84 ng/ml,前后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应用红外热成像扫描30名患者得,患者治疗前阴虚体质指数为50.94±8.49,治疗后为37.39±7.29,阴虚体质分数较前明显下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在单部位扫描上,左肾区(治疗前热值8.12±0.34,治疗后热值7.68±0.39)、右肾区(治疗前热值8.26±0.35,治疗后热值7.96±0.32)、左附件区(治疗前热值8.99±0.48,治疗后热值8.82±0.32)、右附件区(治疗前热值8.74±0.39,8.70±0.34)、任脉区(治疗前热值8.48±0.34,治疗后热值8.44±0.35)、督脉区(治疗前热值9.46±0.41,治疗后热值9.42±0.33)、足部区(治疗前热值8.47±0.37,治疗后热值8.44±0.24)七个部位热值相对于治疗前有所下降,其中左肾、右肾、左附件区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子宫区(治疗前热值7.79±0.20,治疗后热值8.20±0.18)、神阙区(治疗前热值8.73±0.24,治疗后热值8.83±0.16)热值相较于治疗前有所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将患者热值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区位再次与健康人对比,左肾区、右肾区、子宫区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前患者较健康人肾、附件、足部等六个部位呈现热值升高趋势,且出现不同程度的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咽干口燥等阴虚症状,患者热代谢表现与中医证候表现相似;治疗后患者肾、附件、足部等七个部位热值较前下降,阴虚证候积分也呈下降趋势,五心烦热(治疗前1.73±2.08,治疗后0.87±1.25)、潮热盗汗(治疗前0.60±1.30,治疗后0.20±0.61)、咽干口燥(治疗前1.40±1.13,治疗后0.77±0.57)等阴虚症状的证候分值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患者子宫区的热值升高,子宫内膜的厚度及血供增加,红外与子宫局部变化也相似。[结论]1、红外热成像技术是评价薄型子宫内膜(肾阴虚证)患者阴虚状态的有效方法,薄型子宫内膜(肾阴虚证)患者与健康人相比,红外热代谢呈现左肾、右肾、督脉区热值升高,子宫区热值下降的特点。2、补肾接绪1号方是治疗薄型子宫内膜(肾阴虚证)的有效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