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民机结构动力学建模与适航验证分析技术研究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ConchCon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我国大型客机研制过程中出现的有关结构动强度问题为牵引,综合利用理论分析、有限元技术和实验等多种手段对民机结构动力学及适航验证分析中的若干瓶颈技术进行了探索。通过研究提出既满足我国现阶段实际工程需要,又与适航条款规定相适应的大型客机结构动力学及动强度试验与分析方法,为我国民机研制结构动强度分析与校核提供理论依据和实施手段,也为后续开展的其他民机型号研制工作积累研究经验。论文的主要工作有:(1)通过数值分析探索了典型航空结构件结构动力学模型因几何简化带来的计算误差来源,并根据细化的L形长桁结构动力学模型的受力特点和模态振型,提出了L形长桁结构的等效动力学建模方法,提高了典型细长航空结构件结构动力学模型的计算精度。同时,给出了螺栓连接结构的等效动力学建模法则及相应的连接结构模型参数计算方法。(2)提出了基于子结构综合技术的局部非线性系统自由度减缩方法。通过子结构综合技术将作为线性系统的飞机结构变换到模态坐标下进行自由度减缩,然后与在物理坐标下表示的具有非线性特性的起落架缓冲系统进行子结构综合,获得在模态坐标与物理坐标混合空间内的综合方程,解决了大型客机结构动力学模型计算规模庞大,计算效率低的问题。(3)根据适航条例相关条款要求,建立了ARJ21-700飞机的鸟撞动力学模型,通过数值计算模拟了鸟体撞击水平尾翼结构上的不同部位的尾翼结构损伤过程,并开展了水平尾翼鸟撞动力学试验对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讨论了影响模型计算结果的因素,给出了提高抗鸟撞能力的手段。(4)针对适航条例里规定的声疲劳特性验证问题,在某型飞机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发动机噪声声压数据进行了声疲劳分析,明确了声疲劳的可能发生部位,通过30万个起落的等效试验对某型飞机的声疲劳寿命进行了验证。(5)提出了一种基于模态应力来确定白噪声激励下的结构应力集中部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疲劳寿命预估的方法。随后,以ARJ21-700飞机平尾整流罩支架裂纹问题为研究对象,在结构动力学模型计算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支架结构改进方案,并通过仿真分析和试验两种手段对所提出的支架改进方案进行了验证。(6)建立了ARJ21-700飞机应急着陆全机动力学有限元模型和燃油管路细节有限元模型,明确了CCAR/FAR 25.994条款规定的技术要求,通过仿真分析技术对该型飞机在应急着陆环境下的燃油管路动强度进行了评估,确定了应力集中部位和柔性结构承载能力。
其他文献
该文的工作之一为使用唯象的研究方法(ESS,层次结构分析——β检验和γ检验)对自由混合层湍流进行研究.自由剪切层的实验在北京大学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低湍流风
数字粒子图像测速Digital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简称DPIV,是集激光及现代光学技术、数字摄像及其接口技术、数字图像处理算法与技术、流体力学理论与应用于一身的跨学
扬德龙,现任前海开源基金执委会委员、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基金经理,同时还任中国证券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委员会委员、央视财经频道特约评论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期刊
轮轨黏着问题是一项与高速列车运营密切关联的基础性研究课题。为抑制空转现象,提高列车运行时的黏着性能,本文主要从传统单轴式的再黏着控制和空转后整车再黏着性能提升控制
为了弄清有关因素对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和解释有关实验现象,为材料制备技术的改进提供参考,该文对飞灰空心微珠增强PVC基复合材料和铝基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和强度进行了理论
随着薄膜结构在各个领域应用范围的推广,对其力学行为进行研究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因此,薄膜结构的力学行为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主要从实验、理论和计算等多个
形状记忆聚合物能在外界的激励下由非平衡状态自主回复到平衡状态,且可回复变形大。然而其强度小、刚度低和回复应力小等缺点严重制约着该类材料的广泛应用。纤维增强形状记忆聚合物复合材料不仅保留了一定的形状记忆特性,还大大提高了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截止到目前,对该类材料的损伤和变形研究相对来说较少,本文针对此课题主要做了以下工作:首先,使用Mooney-Rivlin超弹性模型和Prony级数定义材料的粘弹性
学位
本方主要以时域势流理论为研究基础,应用拉普拉斯方程描述本文的水波问题,将简单格林函数及多次透射公式相结合,从线性理论到物面非线性问题均进行了数值模拟和系统的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工程结构的要求越来越高,有大批复杂结构需要进行优化设计。在这种优化设计中,为了获得令人满意的性能,往往需要对结构进行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修改,即需
电力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要求是将反映系统运行的各种参数转化为数字量,以便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处理,为此在电力系统厂站端设置了大量的智能设备(IED)。这些IED设备已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