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Dynesys动态非融合术与PLIF融合术治疗L4/5单节段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对邻近节段的影响,评价核磁指数在评估邻近节段退变中的价值。方法:随机对照分析在北京军区总医院脊柱外科2013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且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50例,并按照1:1比例随机分到Dynesys组(A组)与PLIF融合组(B组)。采用ODI功能评分、VAS疼痛评分,椎间屈伸活动度(ROM),邻近节段椎间盘Pfirrmann分级、UCLA分级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邻近节段的影响,并应用核磁指数来评价邻近节段退变。结果:1、随访12~24月,平均14月,50例患者中45例(A组22例,B组23例)获得有效随访。A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98分钟,B组平均130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90.5ml,B组平均为242.7ml(P>0.05),A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0.7天,B组平均为12.9天(P>0.05)。2、末次随访,两组患者ODI评分以及腰部、下肢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1)。3、手术节段活动度,A组术前平均6.5°,末次随访平均4.6°,B组术前平均6.85°,末次随访为0°。上端邻近节段活动度,A组术前与末次随访变化无统计学差异,B组术前平均7.39°,末次随访平均为9.70°,差异有显著性(P<0.01)。下端邻近节段活动度两组变化及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患者Pfirrmann分级术前及末次随访,组内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按照UCLA系统评分标准,两组患者均无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5、核磁指数末次测量结果与术前比,上端邻近节段核磁指数A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由0.685降至0.549,组内以及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端邻近节段核磁指数两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差异无显著性。6、A组头端及尾端邻近节段椎间盘高信号区强度及面积变化组间组内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头端邻近节段椎间盘高信号区强度由术前平均0.31降低至0.27,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端邻近节段椎间盘高信号区面积,尾端邻近节段高信号区强度及面积变化组间组内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Dynesys动态非融合术与PLIF融合术治疗L4/5单节段退变疾病均可取得满意临床疗效。2、PLIF融合术后对头端邻近节段活动度影响较大,邻近节段ROM的增大是加速其间盘退变的重要因素。与PLIF组比较,Dynesys动态非融合术能降低邻近节段ROM增加的幅度。3、核磁指数能够早期检测并能量化腰椎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程度,其灵敏度优于Pfirrmann分级以及UCLA系统评分标准,早期椎间盘高信号区信号强度的下降是导致核磁指数降低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