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关帝林区华北落叶松养分利用与分配机制研究

来源 :山西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4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关帝山林区低中高3个海拔梯度(1750m、2050m、2350m)华北落叶松天然林和人工林两种起源10-90a林龄的纯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方法,从立地类型,林分特征,林下凋落物及土壤入手,分析碳氮磷元素的分配格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华北落叶松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植物-凋落叶-土壤连续体元素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间的耦合关系;各组分元素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华北落叶松径向生长及器官养分重吸收率之间的互作关系;旨在阐释不同起源华北落叶松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海拔和林龄格局变化的响应,养分在不同组分之间的循环运移规律,华北落叶松养分重吸收规律及生长限制状况,揭示华北落叶松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环境因子变化和养分限制的生态策略;以期为华北落叶松林营养调控、抚育优化、管理经营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林分起源、海拔及林龄对华北落叶松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碳氮磷元素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华北落叶松林下土壤理化性质、林分径向生长以及养分重吸收率呈现不同的海拔和林龄格局,两种林分起源间也存在差异。这一系列的变化能够较好的指示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状况及对环境因子改变的响应。(2)华北落叶松林下土壤理化性质及C N 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总体表现为:C N P含量水平偏低,尤其土壤磷,人工林和天然林又有所差异,人工林碳氮磷含量均高于天然林。土壤理化指标在0-30cm土层呈现典型的垂直分布模式,符合一般性结论。土壤速效养分呈现多样性的海拔及林龄格局,其中速效氮对海拔变化响应不敏感,对林龄变化响应较敏感。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TOC、TN、C:P、N:P均随海拔增加而增加,而C:N随海拔升高而减小;相对天然林,人工林土壤随海拔梯度变化更为显著;土壤TOC、TN均随林龄增加而增加;土壤TP随林龄增加在两种起源林分中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趋势,不同的是,人工林土壤在30-40年林龄而天然林在40-50年林龄出现TP最小值,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种起源华北落叶松速生期存在差异,人工林较早,一般从幼龄林开始,在30-40年林龄达到峰值,而天然林相对滞后,峰值出现在40-50年林龄。(3)华北落叶松器官及凋落叶C N 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整体表现为:天然林和人工林针叶C N P含量随海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人工林变动幅度显著高于天然林,对海拔变化的响应较敏感,天然林显示较高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稳定性。枝元素含量及计量特征随海拔和林龄相比针叶和细根变异性要弱;天然林和人工林细根C:N和N:P随林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天然林细根TP含量和C:N值比人工林高,而细根TN含量、C:P以及N:P比人工林低,人工林细根元素含量对海拔变化的响应同样显示较高的敏感度。凋落叶与针叶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人工林凋落叶TOC含量和TN含量低于天然林,且TP随海拔变化幅度比天然林更大。总体上看,随着海拔和林龄的变化,天然林针叶TP含量高于人工林,而天然林针叶TN含量、C:P以及N:P低于人工林,人工林和天然林针叶N:P分别在30-40年和40-50年林龄处于最低值,与土壤TP养分表征林分生长状况一致,印证了人工林和天然林生长对养分需求最旺盛的树龄分别在30-40年和40-50年区间。(4)华北落叶松森林生态系统针叶-凋落叶-土壤连续体各组分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凋落叶养分来自成熟叶,针叶与凋落叶之间元素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养分部分来自凋落叶的归还,针叶养分主要来源于土壤,针叶元素化学计量特征能反馈土壤养分状况,这种地上地下各组分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依存关系是养分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循环运移的主要驱动机制。(5)天然林和人工林年均径向生长量(DBHi)随海拔和林龄增加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且人工林显著高于天然林,其中,人工林年均DBHi在中海拔表现为最高,所以中海拔为该区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最适生长海拔。华北落叶松养分重吸收率总体排序为:磷重吸收率(PRE)>氮重吸收率(NRE)>碳流失率(C-loss)。天然林和人工林C-loss、NRE和PRE随海拔升高均呈现下降的趋势,随林龄增加呈现出多样性的变化趋势,除人工林C-loss随林龄增加而减小和天然林NRE随林龄先增后减小之外,其余对林龄变化响应不显著,人工林PRE平均值高于天然林,C-loss和NRE低于天然林。相对林龄因素来说,华北落叶松天然林和人工林C-loss、NRE和PRE对海拔梯度变化更敏感。华北落叶松年均DBHi与C-loss和PRE之间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与NRE呈负相关关系,但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年均DBHi与针叶C N含量及C:N无显著相关关系,而与叶P显著正相关,与C:P、N:P呈负相关;年均DBHi与细根N含量及C:N、C:P相关性不显著,但与细根P元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C及N:P显著负相关。(6)华北落叶松森林生态系统不同组分元素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养分重吸收率及林分径向生长随海拔及林龄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重点对两种起源天然林和人工林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人工林由于受土壤P限制而趋向于增加P重吸收率的保守型养分利用策略,天然林则通过对土壤调控以增加土壤养分可利用效率,趋向积极型养分利用策略。
其他文献
熏醅是山西老陈醋改善风味的独特技艺,通过对熏醅工艺进行深入研究,发现熏醅过程中温度梯度变化是山西老陈醋熏醅生香的关键因素,熏醅对山西老陈醋挥发性组分有显著的影响,是多种特有风味物质的重要来源。通过分析熏醅温度梯度变化条件下不同含水量和不同山楂添加量在熏醅过程中对美拉德反应产物的形成和积累的影响,为提升醋产品的安全性提供依据。最后,结合我国消费者偏爱谷物醋的消费习惯,以山西老陈醋工艺为基础,通过熏醅
农业智能化背景下,各种传感器和人工智能方法开始应用到农产品的采摘和检测中,应用最多的是图像识别技术和各种光谱技术。为实现甜瓜采摘的自动化,减轻人工采摘甜瓜的劳动强度,本文在分析前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基于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图像识别技术和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了甜瓜采摘识别的关键技术和甜瓜的货架期模型。所开展的具体研究工作及得到的结论如下:1、在分析现阶段各种先进目标识别模型和框架的基础上,基于Dar
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也是温室中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将捕集的CO2作为气肥应用于设施生产中,依靠光合速率的提高,吸收转化更多的CO2形成有机物,是实现作物高产、优质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番茄(Solanum Lycopersicon)属茄科番茄属,我国南北方均广泛栽培,是北方设施栽培面积最大的蔬菜作物。目前番茄基因组测序完成和基因注释信息的不断丰富为番茄和茄科其它蔬菜光合作用、糖类
酸枣(Ziziphus jujuba var.spinosa)在我国分布广泛,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随着我国果树野生种质资源研究热度的提高,酸枣蕴含的丰富基因库将为栽培枣育种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遗传资源。但是目前我国酸枣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形势不容乐观。对我国酸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种群动态等基本问题的研究将为酸枣保护及可持续开发利用奠定重要的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酸
蜜桃采后快速均匀预冷是抑制内部微生物生长,以减少其营养消耗和延长果实货架期的关键步骤,也是保障蜜桃在低温贮藏运输过程中质量和安全的第一环节。然而,不同的预冷策略和瓦楞通风包装纸箱开孔参数设计对蜜桃采后预冷效果具有不同的影响程度。因此,本文深入研究了送风和开孔参数对蜜桃整个预冷过程的宏观和微观影响,即从微观的果实内部传热传质特性、湿冷空气流动情况到宏观的预冷均匀性、冷藏转移时间以及水分损失、风机能耗
信息化学物质在昆虫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对昆虫寻找食物、伴侣、产卵场所等行为活动都具有一定的调控力。在自然环境中,多种非生物和生物因子,如信息化合物种类和浓度、昆虫自身生理状况等,都会对信息化合物调控昆虫的行为反应产生影响。日龄对昆虫嗅觉的影响,表现在嗅觉选择行为、外周神经和中枢神经方面,且随日龄的增加变化趋势不同。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是一种世界性的十字花
生物炭在吸附和钝化土壤Hg的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然而生物质的分散性及结构不均一性,导致其对土壤重金属Hg的吸附性能不高,且在土壤中容易分解并将已吸附的Hg再次释放,因此在实际运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对生物炭复合并改性,可加强对Hg的吸附固定性能。本论文以山西当地来源广泛的谷子秸秆为原料,利用溶液插层-加热复合法,制备合成了相应的新型谷子秸秆生物炭复合材料,并对其吸附固定Hg的性能进行了优化研究和机
目的:自发性单侧隐睾公猪是一侧睾丸位于腹部或腹股沟管,这使得睾丸接近或位于体温环境。不同品种的仔猪中,单侧隐睾的发病率为2%。猪隐睾症主要关注的问题是,腹部异常高温导致隐睾睾丸正常精子发生中断。生殖细胞的建立和维持是保证一个物种生存的关键,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温度是最主要的因素。雄性生殖细胞(精子)是由精子发生的复杂过程产生的。精子发生是在低于核心体温2-8°C的阴囊温度下进行。睾丸暴露在体温环
杨树(Populus)生长快、适应性强,是我国重要的造林和绿化树种,但在干旱、半干旱、盐碱、荒漠化等脆弱生态区,杨树的生长发育受到了明显的限制。ERF蛋白是植物所特有的并可直接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及生物与非生物胁迫应答过程的一类转录因子。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以84K杨(P.abla×P.glandulosa)为研究材料,对7个抗逆胁迫相关的杨树ERF基因进行系统生物信息学及表达模式分析,选取序列
李××,女,20岁,未婚。 1982年4月15日初诊:患者素性沉郁。经行抽搐,不省人事,病延三年。每逢经期,头痛头晕乏力,小腹胀痛,恶心欲吐,继则手足抽搐,口吐白沫,人事不知,清醒后如常人。月经先期,量偏多,色红。刻诊时值经前期,头晕乏力、寐劣、纳呆、脉弦细,苔薄。证属血虚肝旺痰阻。治拟养血缓肝、理气化痰:当归、白芍、香附、茯神、焦谷芽各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