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元时期消化道脾胃湿热证用药规律研究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a3165294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化道脾胃湿热证,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活质量的慢性反复性病变,发病呈世界趋势,并且逐年增加。目前西医对此病尚无特效疗法,多以抗炎消菌药缓解症状,且毒副作用较大。虽然国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至今仍然没有找到一种真正有效的防治途径。本病多见于中医“痞满”、“胃痛”、“黄疸”、“泄泻”、“痢疾”等范畴,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较早,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于唐宋元时期是我国文化及医疗事业最繁荣的时期,因此,从唐宋元时期的医学文献资料入手,搜集并整理有关医家对消化道脾胃湿热证的认识及治疗经验,建立唐宋元时期治疗消化道脾胃湿热证的相关数据库,并总结出这一时期治疗消化道脾胃湿热证的用药规律,对指导现代临床诊疗用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是在查阅大量古今中医文献的基础上,以唐宋元时期医家论治消化道脾胃湿热证的著作、医案等为主要辨析依据,通过对其文献的搜集、整理,并建立起相关数据库系统,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归纳法,对370首治疗消化道脾胃湿热证方药的用药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显示:唐宋元时期治疗消化道脾胃湿热证的药物性味以苦、辛、寒、甘、温为主;药物归经定位在脾、胃、肺,并且兼顾到肝;药物类别以祛湿药、补气药、清热药、理气药、解表药为主,体现了唐宋元时期对消化道脾胃湿热证的论治是从虚、邪、滞的角度认识的;所选药物的功效集中在利水渗湿、补气、清热燥湿、理气、解表及芳香化湿等方面;在整个消化道脾胃湿热证用药的频次中,以甘草、茯苓、黄连、大黄、黄芩、白术等最高。运用R型系统聚类分析法,得出了外感湿热蕴脾、内伤湿热蕴脾、黄疸、湿热型泄泻痢疾四类消化道脾胃湿热证的基本处方用药。并总结出唐宋元时期治疗消化道脾胃湿热证的用药特点在于:突出外来药、芳香药、成药制剂的应用。通过对唐宋元时期消化道脾胃湿热证方药文献的研究结果,预期能为当今中医治疗消化道脾胃湿热证的配伍组方、筛选用药等,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其他文献
在常规能源告急和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下,风能作为一种无污染、可再生、高效清洁的替代能源,在近30年来发展尤为迅猛。而发达国家为揭制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酸雨影响
最近几十年来,“对等”已经成为翻译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由此引发了关于对等的定义、相对性、对其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应用的激烈争论。“对等翻译”作为翻译活动的最高理
本论文是全球定位系统(GPS)用于公路工程测量研究系统的一个子课题,主要研究将全球定位系统(GPS)RTK技术用于公路勘测设计中。 论文简要介绍了GPS系统的组成、主要工作特点
本研究者认为真正的英语课堂互动是一个师生、生生交互过程,是情感、思维和语言交织的互动。情感互动是课堂互动的基础,思维互动是课堂互动的灵魂,语言互动是课堂互动的目的。然
<正>~~
会议
自197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麦克利兰(David C.McClelland)在其发表的论文“测量胜任力而不是智力”(Testing Competence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中提出“胜任力”一
机器视觉主要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视觉功能,从采集到的物体的图像中提取信息,进行处理并加以理解,最终用于实际检测、测量和控制。中国正成为“世界工厂”,制造业普及,但机器视觉发
目的:溶栓与抗凝药物联合疗法是当前血栓相关性疾病的重要临床治疗方案。重组SFH是葡激酶(SAK)和水蛭素(HV)通过一个Xa因子连接起来的融合蛋白,编码该融合蛋白的重组基因插入温控型
现在个性化服务不管是在学术研究中还是在商业应用中都是一个非常热门、十分活跃的领域,但是分析现存的个性化服务系统就不难发现仍然存在某些不足,如个性化体现的程度不够,系统
本文针对多机器人对复杂的未知环境的地图构建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动态分区实现多机器人协作地图构建的方法.在本文中,采用基于栅格的地图表示法,利用多个距离传感器收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