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油井管静水压试验装备研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guo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井管静水压试验装备是对石油专用油管、套管、管线进行静水压试验的设备,同时也适用其它钢管生产厂对其产品进行水压试验。目前国内油田使用的静水压试验设备技术比较落后,难以满足要求。因此研制石油套管、油管静水压试验规范的试验装置,既是保证进口油井管质量的需要,也是管材国产化进程发展的需要。 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研制的油井管静水压试验装备采用的密封头移送方式已经摆脱传统的推进方式,管径从15~609.3mm,管长从3~14.63m无级满足,压力在0~100MPa无级设定,保压时间在0~90s内无级设定,所采用的密封方式、排气方式及增压缸保压方式达到了国外同类装备的先进技术,具有全自动/自动/步进三种操作方式,为了实现以上功能做了以下的设计: 增压缸采用四柱导向装置,使增压缸工作更加平稳可靠;接、送料机构采用剪刀式起升机构,长期运行更安全、可靠、减少了易损件。 加紧装置采用齿轮、齿条传动,自动对心,扩大了加紧范围,使用方便可靠。 移动密封头步进机构,突现工作平稳,承接能力大,易损件少,运行可靠;增加的缓冲装置采用手动、自动两种方式,减少和解决了过去上、下料的堆管现象,并有效降低了噪声。 上位机控制采用计算机集中控制,下位机采用PLC程序控制,实现了自动、手动操作,故障报警,故障诊断,自动显示存储,打印功能,操作更加方便可靠。 采用自动上、下水装置,使水路循环系统工作更加可靠,并且在底压水循环系统中采用双套路供水系统,使水路更加通畅。 从而使设计生产的石油油井管静水压试验装备集机、电、液于一体,整机结构紧凑,简单合理,在实际的使用中安全可靠,可操作性强,能耗低,使用费用低,生产效率高,操作方便,自动化程度高。将我国的石油油井静水压试验装备发展至第四代,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石油油井用管材的检验、试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提高了我国石油专用管材的加工、生产能力。
其他文献
随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机器人人工智能水平的进步,听觉系统,作为人类感官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机器人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由于声音具有可以绕过障碍
营口市郊区红旗公社二道沟大队地处滨海,全大队有1,000亩稻田,田间表土全盐量为1.035%,地下水矿化度在5克/升以上由于灌溉水源缺乏,土壤盐碱很重,所以水稻产量低而不稳。近几
在城市市区开辟地下空间尤其是进行地铁隧道工程建设时,盾构机以其先进性安全性等特点已成为掘进施工的首选,但其施工过程复杂而且影响因素众多,因此还存在大量值得深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67-01  面对众多的物理习题,应当加强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重视解题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掌握常用的一些解题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力学中,常用的解题方法有以下:  一、整体法与隔离法  解连接体问题时,若不涉及系统内部的作用力,可以以整个系统为研究对象列方程求解——“整体法”
【摘要】学生通过同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类似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即是探究式学习。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要学会运用科学的技能和方法、科学的思维模式,从而形成科学的观点,以此来树立科学学习的精神。作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有效教学模式之一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近年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大规模掀起了研究热潮,可以说,这不仅是科学教育的需求,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生物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
大位移水平井技术可实施海油陆采、可替代或减少建造平台和修筑通往海滩的道路、大幅度降低钻井综合成本,因此对大位移水平井技术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大位移水平井技术涉
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信息化程度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具体来看,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技术服务系统是
四足机器人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和运动灵活性,可广泛运用于抢险救灾、排雷、探险、娱乐及军事等领域,因此,对四足机器人的研究已成为机器人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但是四足机器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66-02  在科学教学中,要按照大纲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还要“注重指导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科学课的教学过程,是组织和指导学生认识事物、使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与学的关系发挥如何,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就如何体现这一关系,谈一
1978年以来,为探讨我区小麦增产潜力,对丰产栽培技术问题开展了连续六年的试验研究。我所高产栽培试验小麦单产由1978年的954斤,提高到1980年的1054.1斤(两亩),1982年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