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神狂歌与刑天之舞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xi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尼采对鲁迅的文学气质有较大影响,鲁迅的文学个性也与尼采思想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尼采与鲁迅都属于生命文化大家族的成员,两者在思想气质上具有家族性相似。尼采是18世纪末以后浪漫主义的一个极端发展,也是存在主义的先驱。他将浪漫主义对理性的反思、批判和对生命的崇拜,提升到一种新的高度,开存在主义之先河。尼采思想在他死后,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期接触尼采。鲁迅对尼采的接受,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影响与接受,达到了一种强烈共鸣的程度。鲁迅不仅在各个时期都引用了尼采的语言,而且,直接借鉴尼采的文体,鲁迅最初的杂文随感录,和尼采式箴言散文文体完全一致,因此,鲁迅也被看做是中国的尼采。鲁迅散文诗《野草》的篇幅比尼采的《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短小,但是,在结构上和风格上却完全相同,甚至在思想精神上,也有明显的交叉性。鲁迅杂文所表达的思想,许多地方近似于尼采的思想。尼采对世界、人生的理解是那种他所说的酒神狄俄尼索斯式:世界是不断生成的,是变动不居、生生不息的,充满了偶然和不确定性,并呈现出一种环形结构:永恒轮回。各种事物不断产生,不断灭亡,相同者能够重复出现。这是个充满矛盾、冲突的世界,各种意志、力量不断碰撞,永无止境。尼采认为,世界就是如此,不要用道德的眼光审视世界,而应该以生命意志和艺术的眼光看待一切。要彻底祛除叔本华式的苦难感和原罪意识,要像赫拉克利特那样,把世界看成是一种游戏,就像儿童游戏一样。在这样一个世界之中,人的真正价值,就是实现个人价值,也就是超人式的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这种不断超越自我的人学理想,以意志力量即权力意志为轴心,同时伴随着激烈的否定精神。权力意志的实现不是静态的或和谐的,而是在不断斗争的状态之中。对斗争的强调,以至于使尼采颠倒传统的道德观念,以恶为善,以魔鬼自居,不断反抗一些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尼采的目的是要人们直面世界、人生的悲剧命运,拿出勇气和力量来,重估一切价值。尼采否定西方自苏格拉底以来的求知传统,也否定了现代知识理性及其世界观和人生观。没有普遍理性,更没有普遍真理,真理不是客观地存在在那里等待着人们去发现,真理是被创造出来的。不同的人总是依据自己的视角去观察事物,不存在永恒视角。真理和各种复杂因素有关,与个人意志有关,尤其是权力意志。尼采否定了传统基督教伦理观和世界观,博爱、爱自己的邻居等这些被普遍认可的道德观念,是不道德的,因为它遏制优秀的个人,把个人变成了一个毫无特性的群体中一员,抹杀了个人价值。所以,基督教道德是堕落、生命力衰退的表现。真正的道德是肯定自己、张扬自我的,是少数人的,是主人道德,是高贵的道德。否定自我,把自我混同于多数人之中,是奴隶道德,低贱道德。正是这种对西方文化及其传统的猛烈否定和反思,使尼采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从青年时代开始,就认为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充满矛盾、斗争的,这种思想贯穿鲁迅一生。在五四以后,鲁迅以自己的小说、杂文和散文,不断表述这种思想。在鲁迅看来,不存在一个绝对和谐的一切圆满的世界,没有黄金世界,没有大团圆,人生——生命的路,是克服重重阻力的一种长途。就像“过客”一样,永远走在路上。鲁迅希望国人能够睁开眼睛看世界、看人生,抛弃黄金世界、大团圆的空茫梦幻,直面人生和世界。这种变动不居的世界体验,在鲁迅的历史感受中表现尤为明显。鲁迅不是那种简单的进步论者或进化主义,面对进步主义,鲁迅时常犹豫、怀疑,并表现出一种循环史观:过去的历史不断在现实重复。鲁迅的不断反抗乃至追求那种永远革命的精神,都和这种历史观有关。鲁迅追求的理想人格,与尼采具有本质性的相似。鲁迅崇尚强者,正如尼采崇尚超人一样。无论是早期,还是五四时期乃至三十年代,鲁迅所渴望的理想人格,往往都是以意志力量为核心品质,是力量型的自律人格。强调个人自我选择,超越大众或一般社会心理,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真理即自我的主观判断,伦理也是自我判断。如“精神界之战士”、“这样的战士”、“叛逆的猛士”、“过客”等完全和尼采超人的气质类同。狂人、疯子、傻子等形象,和尼采的酒神精神一致,同时,也是“叛逆的猛士”的精神写照。尼采把疯狂当作反叛、战斗的必要品质。这些人物性格都具有战斗、反抗精神,在战斗、反抗之中,表现出自己不屈的生命意志。鲁迅喜欢战斗,战斗是生命力量最充分的证明。在鲁迅的战斗精神之中,或隐或显地表现出一种以恶为善的倾向。鲁迅的狂人、疯子,尤其是宴之敖者,明显带有尼采式的魔鬼性格特征。鲁迅不止一次地说,自己思想黑暗,也是他的恶魔性格的外露。鲁迅改造国民性及对大众看客心态的批判,最重要的内容是对驯服、奴性的否定、鞭挞,同时,也伴随着对中庸、调和人格的否定。这种改造国民性与尼采的改造人类的意图是相近似的,都是呼唤个体生命的反抗性和叛逆性,让个人变得更强大。两者都是试图以意志力量型的人格替换传统社会的忍耐、理性、节制、调和型的人格。但是,鲁迅在批判大众的时候,没有像尼采那样走得那么远,尼采完全否定大众,鲁迅则是矛盾的,他批判大众、蔑视大众,另一方面却又有对大众的同情,这种同情在于鲁迅吸收了拜伦式英雄的人道主义精神。鲁迅与胡适派知识分子的冲突,表现出尼采式生命意志与现代理性之间的冲突。在“三一八”惨案、人权论争、文学与阶级性等问题上,胡适派知识分子强调普遍公理,强调社会秩序和学校秩序,提倡普遍公理即普遍价值,提倡永恒人性,而鲁迅却强调个人立场,个体生命的反抗精神。鲁迅看到的是胡适派知识分子向权势者妥协的心态,将他们看做是“帮忙”的。鲁迅否定普遍公理,他对普遍公理、永恒人性的批判明显带有尼采式认识论、人性观的色彩,所谓公理和个人意志是结合在一起的。鲁迅以文学的阶级性反对梁实秋的人性论,其意图不在于文学是否有阶级性,而在于反对永恒不变的人性。鲁迅对传统文化、社会现实的批判贯穿着一种“价值的重估”的精神,体现出昂扬、饱满的生命意志。鲁迅激烈地反对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中国的以家族制度为基础的儒家文化是吃人的文化,中国历史只是两种社会状态的循环: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鲁迅把中国社会看做是制作吃人的宴席的厨房,吃人现象无所不在。这和尼采对西方文化的批判、反思在精神气质上是一致的。鲁迅与尼采的相似之处在于强力激情的生命文化。这种生命文化精神也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道家文化是鲁迅生命文化精神的传统根基。鲁迅喜欢魏晋文章,喜欢魏晋时代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嵇康、阮籍等人。这种对魏晋风度的嗜好,体现出鲁迅对道家文化的偏爱。道家文化有不同倾向,一方面是主“静”的,一方面是主“动”的,前者节制、冷静、闲适、超脱;后者激情、冲动,狂放不羁。但是,在大一统文化压制、规范之下,道家文化的主动的、激情的因素被不断压抑、削弱,以至于被视而不见。鲁迅讨厌、反对那种主静的道家文化,却承续着主“动”的激情的道家文化精神。
其他文献
进入21世纪,我们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同时又面对挑战与考验。与此同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青年,也就是被称之为“80后”的一代陆续进入大学开始他们新的学习生活,在这大
<正>NGB(Next Generation Broadcasting Network,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已由广电总局提出多年,放眼望去,整个广电行业网络建设情况也呈现着多面性,各地区广电都想尽办法建设
<正>旗帜指引方向,旗帜凝聚力量。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成为凝聚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的伟大旗帜。"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
沉默,同言说一样,是人类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沉默不仅仅是交流过程中的间歇或空白期,更传递着丰富的信息并承担一定的交际功能。要想解读沉默
冷战结束以来,鉴于东亚地缘战略环境的延续与变迁,美国确立起其在东亚的三重战略利益。美国认为,它在东亚的底线利益面临着两大战略挑战。美国必须运用其手中的三大战略支柱
<正>2014年12月2日,浙江公路技师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师生共聚一堂,正在座谈分享实习感悟。从探索到推广,从"一头热"到校企双元,实习这段"痛并快乐着"的特殊时期,是学校不断完
纪录片的片头决定着观众对纪录片的第一印象。本文主要介绍人文纪录片片头的创意设计理念与制作方法,以及主要特效制作方法,旨在使读者了解如何通过片头创意设计与制作传递给
通过对我国古史籍中有关“别种”史料的研究,认为“别种”是我国古代史家在著史时为了划分民族之间、部落之间或部落与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表示国外民族之间、国家之间或民族
掌握果树根系的分布特性与根系构型调控技术是实施果园科学土肥水管理的基础,但在桃树上相关研究报导较少,为此,本研究采用改良壕沟法,调查了平原粘土起垄栽植、山地粗骨土栽
进入21世纪,现代列车正朝着高速化、智能化、舒适化的方向迈进已经成为列车发展的必然趋势。列车通信网络更成为实现高速运行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列车通信网络能够通过对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