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原鼢鼠和海陆蛙为研究模型探讨动物适应极端环境的遗传基础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rewar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球上的生物对生存环境都有一定的要求,越过一定的界限就不能存活。但是,一些生物能够在一般生物承受的环境阈值之外极端环境中生存,它们被称为极端环境生物。极端环境生物适应性进化机制一直是进化生物学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极端环境生物适应性复杂性状的解析有助于人类发掘有价值的生物信息、生物技术或者生物能源,有利于生物学、生物医学和人类疾病事业的发展。本文以高原鼢鼠和海陆蛙为例(分别隶属于哺乳类和两栖类),从低氧适应和高盐适应两个角度探讨动物适应极端环境的遗传基础。  啮齿类哺乳动物是研究整个哺乳类低氧适应性进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啮齿类中,地下鼠类是研究极端缺氧环境适应的绝佳模型。在第三章,我们以高原鼢鼠为例利用比较基因组学手段对其适应高原低氧的遗传机制进行解析,发现大量能量代谢基因在高原鼢鼠基因组中发生了快速进化。在高原鼢鼠支系中正选择基因显著富集在ATP酶活性、血管发育和呼吸气体交换等基因功能类群,这些类群明显与低氧适应相关。其中,呼吸气体交换这一功能类群被显著富集可能是高原鼢鼠特有的适应性改变,因为该类群并没有在其它高原哺乳类的正选择基因富集中筛选到,这些正选择基因可能参与改善高原鼢鼠的呼系统的功能。此外,787个基因在高原鼢鼠和裸鼹鼠支系间发生了趋同进化,这些基因被显著富集到缺氧反应、氧气平衡和红血球平衡等功能类群,其中EPAS1和AJUBA基因被广泛报道牵涉缺氧反应。该研究为理解整个哺乳类的低氧适应性进化遗传机制提供了补充材料。  两栖类由于皮肤裸露很少能够在高渗透浓度的海水(渗透浓度高达1,100 mosmol/kgH2O)中生存。海陆蛙—属于广盐性两栖类,它们是目前为止唯一能够在海水中生存的两栖类物种,拥有比外界水环境略高的渗透浓度,因此它们成为探讨两栖类高盐适应性进化的理想模型。在第四章,我们以海陆蛙为例利用比较基因组学和比较转录组学等手段对海陆蛙的高盐适应性复杂性状进行解析。在基因序列水平上,发现在海陆蛙基因组中大量离子转运相关基因发生快速进化。在基因表达水平上发现相比于其它近缘物种,海陆蛙的肾脏中存在大量差异表达的基因,这些差异表达基因有快的进化速率,这就暗示了海陆蛙肾脏已经发生了功能进化。此外,我们发现肾素-血管紧张肽-醛固酮系统在海陆蛙的高盐渗透调控中扮演重要角色。该研究为深入探讨两栖类的高盐适应性遗传机制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从基因组进化速率、快速进化的基因功能类群、正达尔文选择、平行进化、差异表达基因等方面入手,揭示了高原鼢鼠和海陆蛙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性进化遗传机制,为后续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和功能靶点。
其他文献
为分析IC多层版图扫描电镜(SEM)对准检测时所利用的负带电成像原理,在Mott弹性散射截面和修正的Bethe非弹性碰撞公式的条件下,利用Monte-Carlo方法摸拟了点照射入射电子在绝
一维半导体纳米材料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功能材料,随着纳米电子学的重大突破,特别是基于半导体纳米线的纳电子器件的组装成功,一维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合成研究成为当前
单光子雪崩探测器(single photon avalanche detector,SAPD)因具有响应速度快、探测效率高、体积小、质量轻、内部增益高以及功耗低等特点在环境监测、传感与遥感、军事及医药
由于表面加工质量的不断提高,对表面粗糙度测量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触针式轮廓测量仪具有稳定、可靠等优点,但是会划伤被测表面,因此,我们设计了光学针描法表面粗糙度测量系
繁殖是兰科(Orchidaceae)植物生活史的关键阶段;兰科植物的濒危甚至灭绝多半起因于繁殖障碍。生境的改变、气候变化以及人类干扰活动破坏兰科植物与其它动植物、微生物之间复
学位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红外探测器可广泛应用于卫星检测、红外制导、红外预警和红外成像等方面,大多数红外探测器需要在低温工作才能获得较高性能,而InGaAs/InP材料的红外焦平面器件以其能够在常温下
该文介绍了有关TEA CO激光器的一些基本原理,利用TEA CO激光器件的理论计算了折叠腔TEA CO激光器的一些结构参数及输出增益系数,利用气体快放电的模型对快放电过程进行了分析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器,对其生态系统中水分传输规律的认识是研究其它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响应的基础。本研究的目的是,系统认识和定量表达生态系统水分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