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树轮宽度的晋陕北部干湿变化重建与极端旱涝灾害事件研究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opel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变暖影响下,极端旱涝灾害事件频发,人类生产生活受极端气候的影响愈加剧烈。干旱和洪涝是世界气候体制中的普遍现象。近年来,全球各地都观察到了大规模的严重灾害,其带来的高昂社会和经济破坏导致了全世界对极端旱涝事件的关注。晋陕北部位于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中间过渡带,是中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因此,为了更好理解全球气候变化下区域气候变化和评估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强度和频率,进而更合理的处理极端气候所产生的影响并做出预测,获取该地区过去长期气候历史变化资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利用树木年轮作为代用资料,与器测气象数据结合,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重建了研究区384年来当年1到8月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分析了该地区树木年轮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明确树木径向生长的限制性因子,探讨两个重建序列的年际变化特征和内在驱动因素,利用历史文献资料验证研究区历史极端旱涝灾害事件的发生。主要结论如下:(1)树轮宽度指数在上年10月到当年10月与气温存在明显相关性,上年12月(r=0.30,P<0.05)和当年6月(r=-0.33,P<0.05)气温与树轮宽度指数呈显著相关性。当年2月(r=0.38,P<0.05)和3月(r=0.31,P<0.05)降水量与树轮宽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DSI指数在上年10月到当年10月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季节窗口组合上,当年1-8月PDSI指数和宽度指数相关性最大(r=0.68,P<0.01)。(2)利用树轮宽度资料重建了晋陕北部1635-2018年间PDSI指数序列,扩展了该地区干旱数据的时间长度。PDSI指数序列回归方程方差解释量R~2为46.24%,F检验值为47.65(P<0.01)。(3)PDSI指数序列384年间共经历了6个湿润期和6个干旱期,其中1648-1675年、1700-1713年、1733-1811年、1871-1894年、1939-1948年和1953-1976年为湿润期;1638-1647年、1676-1699年、1714-1732年、1831-1870年、1895-1938年和1977-2010年为干旱期。极端湿润年共出现68年,占重建序列的17.70%,极端干旱年出现86年,占重建序列的22.39%。多窗谱分析显示PDSI指数序列存在25年、9年和2-6年的准周期变化特征。(4)通过重建序列与历史文献资料对比,发现极端干旱年和极端湿润年在采样点附近区域都有相应的历史事件记载,PDSI指数重建序列还记录了20世纪20到30年代中国北方发生的大范围干旱事件。明末时期长期的极端干旱给粮食作物产量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平民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粮食所需,饥荒、疫病和干旱使得农民起义揭竿而起,这些事件显示了重建序列与文明进程的联系。(5)PDSI指数序列通过与其他重建序列对比发现在19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和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变化趋势上相对一致。与海表温度空间相关分析和水汽通量分析发现,研究区主要受到了大范围尺度海气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与太平洋十年涛动(PDO)呈现出显著相关性。
其他文献
公路的建设和运营会促进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但同时对公路沿线生态环境产生干扰。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丰富且文化景观独特,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之一。由于保护区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维护保护区生态安全极为重要,有必要探究公路穿越保护区对沿线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因此以白马雪山保护区内G214公路为例,通过分析公路沿线10 km范围内不同时空尺度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植物多样性等变化
学位
近年来,人类影响造成土壤侵蚀加剧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植被恢复是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方式,土壤侵蚀通过影响土壤结构、微生物和生物量等影响土壤养分元素有效性,进而影响植被的生长和恢复过程。前人研究表明植被恢复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土壤的氮(N)元素。土壤侵蚀程度会影响氮转化相关的营养底物和参与氮转化的功能微生物,从而影响矿化、硝化等氮素转化过程,限制或减缓植被恢复过程。然而,我们对“不同侵蚀程度如何影响植被
学位
银纳米颗粒(Silver nanoparticles)是目前世界上产量最大、商业化应用最广泛的纳米材料,其排放至环境中会产生生物富集,对生态环境乃至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目前,纳米颗粒的生物富集研究都是以传统的元素定量测定为基础,忽略了纳米颗粒自身独特的理化特性(如小粒径效应)和不同细胞个体的特性(形态、大小),因而难以清楚阐释纳米颗粒在生物体内独特的富集特征和规律。为此,本研究采用单细胞-电感耦
学位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健康的关键因素,也是评估土壤生态系统健康的潜在重要指标,并已成为环境领域的热点研究对象。土壤微生物的研究主要依靠基于总DNA提取的扩增子高通量测序等技术开展。但是土壤中存在大量的胞外DNA,显著干扰了土壤微生物多度及多样性的解析,影响土壤环境风险评估的结果。土壤胞外DNA对微生物多样性解析的干扰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胞外DNA是否具有类群特异性降解。然而,现存胞
学位
微塑料(Microplastic)由于难以进一步降解,成为了一种新型的环境污染物,其粒径小、数量大,广泛分布于海洋、湖泊和土壤等生态环境中。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体,对土壤微塑料污染的研究较少,而这些关于土壤微塑料的研究也大多集中于农田。本研究在云南省11个地州24个区县共86个样地上采集了森林、旱地农田(含露天不覆膜、大棚不覆膜、露天覆膜和大棚覆膜)、种植园(含长期施用有机肥和不施用有机肥)和城
学位
水温是水环境中重要的影响因子,与河流生态系统、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息息相关。河道筑坝成库后,致使水温结构发生改变,特别是高坝大库建设,更为明显,因此对高坝大库垂向分层水温进行有效及精确的预测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库区垂向水温的预测大多基于以物理过程为驱动的数值模拟法,但该方法需要大量、长时序、连续的野外实测数据的支持,并且大多数实测数据难以获取。相较于该方法,基于机器学习的数据驱动模型可通过构建水温及
学位
乙二胺四乙酸(EDTA)被广泛用于洗涤剂、纺织和造纸漂白工艺、食品工业和医药等领域,最终排入环境中。EDTA其具有很强的分离金属离子的能力,能与类金属元素砷(As)生成稳定性强的螯合物,难于生物降解,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弄清EDTA对砷在水生植物体内迁移转化规律的影响,将有利于合理利用水生植物修复EDTA介导下砷造成的水环境污染。本研究以受到砷污染的水生植物体系为研究对象,将其分别暴露于0、0.5、
学位
在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背景下,淡水鱼类正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威胁,鱼类多样性快速的丧失,如何有效保护淡水鱼类是当前的重要挑战。鱼类在面对不同环境压力或环境梯度时,会表现出形态、生理、习性等的表型可塑性,从而适应于不同的环境条件。因此,研究鱼类在不同环境梯度下对环境的适应规律,尤其是其形态特征随环境梯度的变化,是理解鱼类对环境适应性的重要前提,可应用于指导鱼类栖息地环境的修复和鱼类资源保护。本研究
学位
冲沟侵蚀属于土壤侵蚀的主要类型之一,往往有较快的切割速度及较大的侵蚀量,常导致土壤严重退化。元谋干热河谷冲沟发育区的治理方法主要是通过封禁使植被自然恢复,但随着沟道植被的持续恢复,以及在冲沟强烈的侵蚀/沉积引起地形显著起伏变化的综合作用下,沟道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趋势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选择元谋干热河谷一条典型冲沟,在沟内随机均匀地选取81个样方,分别在2012年(封禁初期)、2017年和2020
学位
土壤水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生长的关键限制因子。在黄土高原大规模人工植被恢复影响下,这一地区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土壤侵蚀得到有效控制,土壤养分积累、固碳等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然而植被覆盖的增加会导致植被耗水增加,区域土壤水资源因植被蒸散的增加带来土壤干燥化问题,土壤干燥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植被恢复的可持续性。解析植被恢复的土壤水分利用来源及其时空分异特征,明晰流域尺度土壤水文响应过程,对阐明植被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