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不同营养生态位的裂腹鱼类形态沿河流纵向环境梯度变化研究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70533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背景下,淡水鱼类正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威胁,鱼类多样性快速的丧失,如何有效保护淡水鱼类是当前的重要挑战。鱼类在面对不同环境压力或环境梯度时,会表现出形态、生理、习性等的表型可塑性,从而适应于不同的环境条件。因此,研究鱼类在不同环境梯度下对环境的适应规律,尤其是其形态特征随环境梯度的变化,是理解鱼类对环境适应性的重要前提,可应用于指导鱼类栖息地环境的修复和鱼类资源保护。本研究以栖息于怒江流域的三种不同营养生态位的裂腹鱼类(裸腹叶须鱼Ptychobarbus kaznakovi Nikolskii,1903、怒江裂腹鱼Schizothorax nukiangensis Tsao,1964和热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thermalis Herzenstein,1891)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河段进行鱼类采集。对鱼类形态特征分别进行直接测量和拍照后通过标本图像进行数据提取,在进行比较后验证标本图像作为形态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并利用形态度量学方法,研究鱼类形态沿河流纵向环境梯度的变化规律和及其关键环境驱动因子,以期为怒江裂腹鱼类资源保护和栖息地修复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从鱼类标本图像中重复提取三次的四个形态特征(体长、头长、尾柄高、眼径)线性距离数据,随着测量对象尺寸的增加,精确度逐渐增加;标本图像提取数据与样品实测相比,相对误差随着测量对象尺寸的增加而减小,表明从标本图像中提取的数据越来越接近实际测量数据。标本图像提取数据和实测数据之间同类组内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大于0.75,表明两种方法提取的数据一致性很好。因此,通过标准流程从鱼类标本图像中提取的形态特征数据可以替代标本实测数据,用于鱼类形态分析。通过传统形态度量学和几何形态度量学方法,对三种裂腹鱼类形态进行了分析,发现不同营养生态位的鱼类形态沿河流纵向梯度的变化的规律不同。通过基于高斯有限混合模型(Gaussian finite mixture models)的模型聚类方法,可以将不同样点的裸腹叶须鱼形态聚成3类,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的结果,发现头长、尾柄长和尾柄高是区分不同样点鱼体形态的特征。通过几何形态度量学分析和协惯量分析(co-inertia analysis,Co IA),可以发现随着采样点海拔的增加、河流比降和年平均流量的降低,裸腹叶须鱼表现出更大的头部、更加平直的身体、更长的胸鳍、更大的口宽以及更加靠上部的眼睛位置,是三种鱼中与河流纵向梯度的一致性最佳的鱼类。不同样点的怒江裂腹鱼形态可以聚成5类,头长、体高和尾柄高是区分不同样点鱼体形态的特征。随着海拔的降低,河流年平均流量和河流体积(river volume)的增加,怒江裂腹鱼表现出更加流线型的体型、更长的尾柄、更大尾鳍和更大的眼睛,形态差异的变化与河流纵向梯度较为一致。各采样点的热裸裂尻鱼形态聚类分成4类,形态差异存在于头部、体型、尾柄区域,但热裸裂尻鱼的形态变化与河流纵向梯度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但各区域内的有独特形态类群。裸腹叶须鱼形态变化规律可能与其较高的营养生态位有关,上游样点的鱼类形态有利于其更高效的捕食上游较为稀少的食物资源,同时能更好避免捕食者;营养生态位较低的怒江裂腹鱼的形态变化规律可能与下游更加复杂的生境条件有关,下游怒江干流河床更宽,肉食性鱼类种类数量增加,怒江裂腹鱼的形态有利于其更高效的在环境中游动,发现并躲避捕食者;营养生态位在三种鱼类中间的杂食性热裸裂尻鱼有着更强的表型可塑性,因此能适应具体的栖息地环境产生更独特的形态类群。综上所述,本论文证明了从鱼类标本图像中提取鱼类形态特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以后开展基于鱼类图像数据库的形态分析或数据提取提供了案例支持。通过传统形态度量学和几何形态度量学的手段,揭示了不同营养生态位的裂腹鱼类沿河流纵向环境梯度的形态变化规律,这是鱼类为了满足在不同环境梯度下捕食、逃逸、生长等需求而表现出的表型可塑性,以保障鱼类种群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繁衍。总之,本研究对鱼类图像应用于形态分析的方法进行了探索,揭示了不同营养生态位裂腹鱼类形态对环境梯度的适应规律,可为怒江裂腹鱼类资源保护和栖息地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成分,植被物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会产生影响。当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影响下,城市群植被物候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尚不明晰。本文基于高时间分辨率遥感产品,采用多个拟合模型以及敏感性分析方法,对京津冀城市群2001-2019年不同类型植被的物候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植被物候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整体上,京津冀城市群植被生长始期(SOS,start
学位
沟蚀是重要的土壤侵蚀类型之一,通过破坏土地景观、造成水土流失、形成河道泥沙,对侵蚀地及下游位置产生重大影响。当前区域尺度的沟蚀研究存在局限性,难用高效的方式提取大尺度数据,因而缺乏对大尺度沟蚀空间分布状况的了解。本论文以横跨中国、越南和老挝三国的红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Arc GIS10.4软件划分小流域作为调查单元进行随机抽样,基于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结合野外调查,采用目视解译方法提取古代侵蚀沟和
学位
自19世纪以来,世界多地都出现过蓝藻大量爆发的事件。蓝藻水华导致水生生物的死亡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蓝藻在生长繁殖或死亡分解过程中会向水体释放自身代谢产生的毒素,蓝藻水华中最典型的毒素是蓝藻毒素,尤其是微囊藻毒素-LR(MC-LR)。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不能长时间离开水,这大大增加了MC-LR接触并对人类造成危害的风险。微囊藻毒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不容小视,它可以通过饮用被污染的水源,食物链传递等多
学位
公路的建设和运营会促进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但同时对公路沿线生态环境产生干扰。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丰富且文化景观独特,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之一。由于保护区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维护保护区生态安全极为重要,有必要探究公路穿越保护区对沿线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因此以白马雪山保护区内G214公路为例,通过分析公路沿线10 km范围内不同时空尺度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植物多样性等变化
学位
近年来,人类影响造成土壤侵蚀加剧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植被恢复是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方式,土壤侵蚀通过影响土壤结构、微生物和生物量等影响土壤养分元素有效性,进而影响植被的生长和恢复过程。前人研究表明植被恢复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土壤的氮(N)元素。土壤侵蚀程度会影响氮转化相关的营养底物和参与氮转化的功能微生物,从而影响矿化、硝化等氮素转化过程,限制或减缓植被恢复过程。然而,我们对“不同侵蚀程度如何影响植被
学位
银纳米颗粒(Silver nanoparticles)是目前世界上产量最大、商业化应用最广泛的纳米材料,其排放至环境中会产生生物富集,对生态环境乃至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目前,纳米颗粒的生物富集研究都是以传统的元素定量测定为基础,忽略了纳米颗粒自身独特的理化特性(如小粒径效应)和不同细胞个体的特性(形态、大小),因而难以清楚阐释纳米颗粒在生物体内独特的富集特征和规律。为此,本研究采用单细胞-电感耦
学位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健康的关键因素,也是评估土壤生态系统健康的潜在重要指标,并已成为环境领域的热点研究对象。土壤微生物的研究主要依靠基于总DNA提取的扩增子高通量测序等技术开展。但是土壤中存在大量的胞外DNA,显著干扰了土壤微生物多度及多样性的解析,影响土壤环境风险评估的结果。土壤胞外DNA对微生物多样性解析的干扰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胞外DNA是否具有类群特异性降解。然而,现存胞
学位
微塑料(Microplastic)由于难以进一步降解,成为了一种新型的环境污染物,其粒径小、数量大,广泛分布于海洋、湖泊和土壤等生态环境中。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体,对土壤微塑料污染的研究较少,而这些关于土壤微塑料的研究也大多集中于农田。本研究在云南省11个地州24个区县共86个样地上采集了森林、旱地农田(含露天不覆膜、大棚不覆膜、露天覆膜和大棚覆膜)、种植园(含长期施用有机肥和不施用有机肥)和城
学位
水温是水环境中重要的影响因子,与河流生态系统、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息息相关。河道筑坝成库后,致使水温结构发生改变,特别是高坝大库建设,更为明显,因此对高坝大库垂向分层水温进行有效及精确的预测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库区垂向水温的预测大多基于以物理过程为驱动的数值模拟法,但该方法需要大量、长时序、连续的野外实测数据的支持,并且大多数实测数据难以获取。相较于该方法,基于机器学习的数据驱动模型可通过构建水温及
学位
乙二胺四乙酸(EDTA)被广泛用于洗涤剂、纺织和造纸漂白工艺、食品工业和医药等领域,最终排入环境中。EDTA其具有很强的分离金属离子的能力,能与类金属元素砷(As)生成稳定性强的螯合物,难于生物降解,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弄清EDTA对砷在水生植物体内迁移转化规律的影响,将有利于合理利用水生植物修复EDTA介导下砷造成的水环境污染。本研究以受到砷污染的水生植物体系为研究对象,将其分别暴露于0、0.5、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