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研究 ——以J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为例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uoch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便已出现,属于民族班教育形式之一,1984年国家通过文件使其正式划分出来,自此以独立的少数民族预科班形式存在。多年来由于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招生规模微小,发展速度缓慢,没有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进入21世纪,作为高等教育特殊层次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随同“高校扩招”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招生规模达到了年均5万人左右,逐渐引起更多关注。2015年召开的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对包括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在内的少数民族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质量提升要求。强化民族预科教师质量成为了各预科办学单位的工作重心。课程体系建设是影响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针对J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课程体系的建构主要围绕理论挖掘、实际课程设置分析、J基地现实状况调查等三条线索展开。理论挖掘以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理念定位为核心,通过溯源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历程,发现新中国初期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共享稀缺社会资源的一种方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甚至普及化发展趋势的到来,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现实定位已经成为少数民族学生共享高等教育资源众多途径之一,虽然其特殊的招生政策、升学方式等并没有变化,但是学生群体的学习态度、对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形式的认知等呈现了更加显著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结合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内涵与我国主流教育发展要求,以及该教育形式的共同发展理念等,将少数民族预科课程的建构理念聚向于德育首位、文化认同、预补结合、全面发展。因此,传统意义上单纯以知识学习为取向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质量提升是片面的,不符合形式发展的。当前,需要从整体视角,建构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以适应该教育形式自身特质及学生群体的多样性特征。课程设置的实际状况对于应用属性很强的课程体系建构而言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结合国家组织的全国预科调研,对国家级、省级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和预科教学点等三类主体预科办学机构,共计17所代表性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梳理分析,归纳出预科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和思想政治类、民族文化类、预科大纲类、校本融合类、大学文化类、社会实践类等六大主题课程群类。同时,在分析过程中梳理出预科课程设置实践具有尊重预补观念,强化思政教育,力推文化认同,促进个体发展等基本原则,这与之前推导出的预科课程建构指导理念形成较好印证。J基地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现实发展状况是针对其进行课程体系建构的重要环境参考。J基地预科学生的大规模问卷调查印证了学生群体的多元背景和对预科课程的倾向性态度。结合J基地现实状况,以德育首位等四大预科课程指导理念为统摄,以六大预科课程群类为基础导向,尊重高等教育必、选修等课程结构规范,按照课程框架五个组成部分建构了核心必修、基础必修、综合素养类选修、社会实践类选修等为主体架构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课程体系,从国家主流教育导向、民族教育文化特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本经验、大学教育的专业引领等方面回应了从全面的视角建构少数民族预科课程体系的理论指导。对建构的课程体系利用德尔菲法进行了三次意见征询并修订,对修订后的课程体系经J基地校内师生访谈求证得以最终确立。论文的基本结构包括介绍基础情况的绪论部分,以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及其课程为主题的基础性理念挖掘部分,以探寻预科课程建构原则为主旨的全国各类少数民族预科办学单位的课程现状研究部分,以明晰具体课程体系建构环境为目的的J基地少数民族预科办学现状研究部分,以及依据前述理论、原则、现状为基础的整体课程体系初步构建部分,还有利用德尔菲法进行的三次专家意见征询与修订、J基地校内师生访谈等对课程体系的检验部分,最后是结论与建议,共七部分。该课程体系是以全面的视角对当前主流教育环境下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形式进行综合审视,对全国各类少数民族预科办学单位课程设置情况以及J基地整体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包括对国内外少数民族教育文献、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相关政策梳理,部分少数民族预科院校教师、J基地师生进行访谈等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从教育活动的普适性,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特殊性,以及基本学情,全面回应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质量提升要求。除了最终建构的J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课程体系作为研究成果之外,还提出了:民族预科教育质量提升内涵与课程体系构建理念指向一致;全面的预补思想是民族预科课程体系内容构建的基本遵循;学生群体特征是民族预科课程管理体系构建的基本依据;在地性课程资源是民族预科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资源;体系性观念是民族预科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等。并结合研究过程提出了针对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方法建议,以及在建构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发展性、政治方向性、升学导引性、整体性、创新性评价等原则建议;还在课程体系内容方面提出了德育、文化、学科、发展等方面的导向性建议。
其他文献
自然界中存在众多超疏水现象,而荷叶表面作为最典型的超疏水表面,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自清洁特性。荷叶等其他超疏水表面存在众多微纳米结构,这些微纳米结构是材料表面具备超疏水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不同材料加工技术(如溶胶-凝胶法、静电纺丝法、电沉积法、压印成型法、激光加工法等)在材料基底构建微纳米结构并结合化学修饰制备超疏水表面是现如今国内外的研究热点。超疏水表面对水滴的特殊润湿性使其在自清洁、防腐
中红外激光在国防、激光手术、材料加工和光谱学等许多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生物组织、有机化合物和聚合物等大量物质在中红外波段都有着强烈的吸收。尤其是在3-5μm波段的激光,因为有大气透射窗口的存在,在通信、光电对抗和遥感等应用上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年来,中红外氟化物光纤激光器迅速发展,凭借其光束质量高、体积小、转换效率高、散热效果好等优点而广受关注。氟化物光纤激光器是一种极具竞争力的中红外激光光源。本文
定量相位成像技术是实现目标结构三维测量的重要手段,在生物医学工程与工业器件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相干数字全息技术是实现定量相位成像功能的主要方法之一,借助数字聚焦能力,其理论上可在相同的测量范围、横向采样和测量时间情况下,达到更高的深度测量精度,但在实际应用中零阶衍射与孪生像、非共路背景干扰等问题限制了其达到理论的测量精度。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采用焦面分割偏振同步相移同轴全息方
智能汽车周边环境的准确、高效感知是实现高等级自动驾驶的必要前提,是车辆智能化程度的集中体现,也是当前智能汽车领域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结构繁多的道路与类型多样、行为不确定的动静态交通要素共同构成了既规则又多变的驾驶环境。为了满足智能汽车高实时性动态决策规划的需求,有必要面向具有高度多样性、不确定性的局部驾驶环境,研究基于动、静态要素解耦感知的高效、准确的环境综合理解与层次化表达方法。针对驾驶环境
渝东南地区位于鄂湘渝黔交界地带,连接着西南山地与华中地区,是土汉苗多民族聚居地区,也是巴楚之间重要的交通廊道与枢纽。其多山纵贯、平坝散布的地理环境,立体分异的自然资源和气候,多民族杂居的民族特征,以及从“蛮化”到“汉化”的区域发展历史赋予了这一地区多样化的传统村落景观。而相对区隔的交通环境和落后的经济发展也使得这一地区至今仍保留了相对丰富且原生态的景观载体。论文从地域的自然历史文化出发,结合渝东南
通过在亚波长尺度上调控材料的光学特性,超材料和超表面的新领域已经出现,并展现了对电磁场的显著控制。然而,控制和操纵电磁波通常需要纳米级的结构材料,这只有通过高保真的先进纳米制造工艺才能实现。超薄介电薄膜、半导体和金属层的堆叠提供了一个具有类似或独特特性的替代平台。光子学中薄膜的新时代提供了除干涉光学涂层之外的许多新的可能性。这些应用包括完美和选择性的光吸收、结构色、气体传感、增强自发辐射、生物传感
学位
紫外光电探测器在军事与民用等多个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如导弹预警,空间通讯,火灾监测,高压电线路检测等。宽禁带半导体具有禁带宽度大、稳定性高、抗辐射强等优点,是制备短波长光电子器件,特别是紫外光电探测器的理想材料。相比于薄膜材料和体材料,低维微纳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轻质、柔韧性好、制备成本低等优势,在制备柔性、便携、可穿戴器件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以氧化锌(ZnO)和氧化镓(Ga2O3)为代表的宽禁
基于低成本半导体生产的需求,光刻机的产率和分辨率在过去几十年中不断提高。为了增加光刻分辨率,光刻投影物镜的曝光波长不断减小,数值孔径不断增加,目前先进曝光设备均装备有高数值孔径的光刻投影物镜来保证曝光系统的分辨率。目前主流的曝光光学系统的数值孔径能够达到1.35,相比于早期低数值孔径的光学系统,高数值孔径光刻投影物镜在成像原理、像质补偿和波像差检测方面更为复杂。其中,最主要的差别是需要考虑光波在光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invites us to reconsider global and regional partnership strategies and assign more relevance to South-South links driven by trade,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and cooperation
学位
随着我国能源战略西移,煤炭资源进一步向西部大型煤炭基地的集约高效生产方式发展。我国西部地区厚煤层资源的富集为大型煤炭基地集中开采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其厚松散层、特厚煤层、薄基岩的典型地质条件易衍生矿压显现剧烈、地表环境破坏严重以及漏风发火时有发生等灾害,给西部大型煤炭基地的安全高效生产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围绕西部浅埋厚松散层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的围岩变形机理及控制已成为国家亟需解决的重大关键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