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效应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zq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分析中的重要议题之一,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又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在国际金融危机下,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对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由于在不同的政治和经济模式中,货币政策的调控机制和作用都有重大差别,且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信贷渠道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占主导地位。因此,本文以国际金融危机为背景研究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效应,一方面丰富完善了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理论,另一方面为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供指导。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效应。首先,回顾了现有文献对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现有研究文献的不足,并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其次,阐述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与信贷传导状况。再者,定性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货币政策微观主体基本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从货币政策对银行贷款的影响以及贷款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作用这两个阶段,运用协整关系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状态空间模型、脉冲响应函数等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传导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比较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前后传导效应的差异。最后,针对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效率的政策建议。本文最终得出了以下结论:(1)存款是贷款的重要来源,贷款对贷款利率的反应强于存款利率,因此,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存贷款基准利率来影响商业银行贷款是比较有效的。(2)自1998年以来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的影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又有所上升的变动趋势。这表明,我国中央银行影响商业银行贷款的力度在减弱,然而,在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的影响力度有所加强。(3)国际金融危机下,实际投资对贷款的冲击响应很明显,前五个月均是正效应,实际工业增加值对实际投资的脉冲响应时滞较短;实际社会消费品对贷款冲击的正响应幅度明显高于国际金融危机前的两个阶段,但仍不及实际投资的响应幅度;贷款增加会在未来半年内带来物价上涨,但涨幅有限。总之,从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实证分析看,实际投资和实际消费对贷款冲击的响应表现良好,但货币政策微观主体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在国际金融危机下传导的效率,本文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提高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效引导市场预期;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内部体制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推进企业改革,优化消费和投资环境。这些将是今后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的重要任务。
其他文献
热障涂层(Thermal Barrier Coatings,简称TBCs)具有抗高温氧化和腐蚀的能力,可以有效地降低高温耐热合金基底的使用温度,延长高温部件的使用寿命,从而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和
为缩短的笔式用户界面软件的开发周期,让设计人员对软件的整体构思在开发过程中得以保持,提高团队人员的交流效率,提出了有关笔式界面软件的文档描述规范PUIML(pen—based user i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系统、一个部门整体水平的标志。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文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研究之风空前活跃,研究领域不断拓展。而在现今的税收工作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面对着急剧变化的经济环境与激烈的竞争环境,许多企业已经开始了知识管理的探索道路,并在知识管理实践方面取得
研究背景和目的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 TLRs)是固有免疫系统中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s),能识别病原相关模式分子(pathogen-assoc
伴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以及受众主体意识和对话意识的不断加强,传播媒介的服务对象逐步从广泛的大众群体转向有特殊兴趣和目标的小众群体。众多传统
利用纳米材料制备方法将激活剂Ag^+掺杂于ZnS材料中制备了粒径更小的闪烁材料,进一步提高了该闪烁材料的发光效率。将新制备的闪烁材料用于辐射探测器的设计并对热压成型工艺
针对卡尔曼滤波在短期负荷预测中只是进行一步预测的问题,提出了由预测协方差阵构建测量方差方程的方法,对测量新息做出估计,实现了一步预测基础上的二次修正。给定某一置信度,得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就像一座可以无尽开掘的矿藏,为研究者们提供了可以做多种角度,多个层面研究的可能。他的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犯罪问题,作家以其为传达思想的有效手段,
(2017年12月4日)同志们、同学们:当前,全党全国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我们迎来了第四个国家宪法日。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