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补贴对农户生产经营行为的影响:基于农户模型实证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youan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评估农业补贴政策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如何健全和完善农业补贴政策?这是中外农业政策研究中引起广泛讨论的核心领域之一。经过2002年以来的探索和发展,中国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以直接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补贴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补贴新制度,新制度区别于中国传统农业补贴制度的最主要特征是直接补贴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者——大量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在中国这样一个以小农为粮食主要供给者的发展中国家,亟需对这一政策的微观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建立在科学评价基础上的政策建议。探讨补贴对农户生产经营行为影响的现有理论和实证文献提供了一定启示,但是多数研究要么是以欧美大规模农场为背景的,要么是针对中国补贴政策的浅层次分析。很少有研究可以深入中国的国情,并给出结论及其推论与现实情况取得一致的解释。为了给目前的农业补贴政策给予科学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为健全和完善中国的农业补贴制度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为了丰富农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中关于农户生产经营行为的文献,有必要对补贴作用于农户生产经营行为的“路径”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给予讨论。  本文的研究从中国补贴政策的落实情况开始。补贴政策从2002年在吉林和安徽试点以来,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成本上升压力下不断提高的阶段;健全和完善的阶段。目前,农业补贴制度正处于健全和完善的阶段。2009年的数据显示,中国亩均的农业补贴已经大幅度超过了美国的亩均农业补贴。但是,关于农业补贴的效果却争议很大。我们认为,要研究补贴的效果,需要从农户微观生产经营行为入手。本文研究的问题是:农业补贴对农户的生产经营决策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问题的另一个表述是,农业补贴对农户生产经营行为发生作用的路径是什么?  通过对以往文献的综合评述,发现:目前国内对农业补贴的讨论多是初步的和浅层次的,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农户生产经营行为发生变化的路径;国外对农业补贴的讨论则多是针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这些国家农业生产的基础是大规模农场和完善的农产品及生产要素市场,这些研究的结论及其推论不能告诉我们,小规模农业生产者对补贴如何做出反应;它们也不能告诉我们,农业补贴通过怎样的路径驱动小规模农户参与土地流转市场,调配家庭不同性别成员的劳动力配置,以及投入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它们更不可能告诉,中国的农业补贴制度该做出哪些健全和完善?因此,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入探讨补贴和农户生产经营行为的关系,分析农业补贴影响农户生产经营行为变化的路径,进而形成健全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的政策建议。  本文认为,市场不完全性是目前中国农村和农业各种生产要素配置的基本背景,人地关系紧张的压力是中国农业政策起作用的现实依据。在人地关系紧张且市场不完全的背景下,所谓的脱钩补贴是不存在的。不能单纯从对生产的刺激来理解农业补贴起作用的路径,也不能单纯从农业劳动的艰辛和收入能够带来的消费主观均衡中来寻找补贴起作用的路径。应该在家庭生存发展的基础之上,从农业补贴对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回报的影响上,来寻找补贴起作用的路径。这需要搞清楚土地、劳动、资本等不同的生产要素如何受到补贴影响。在此之前,需要明了这些投入的回报如何受补贴作用。  为此,完成了理论的新扩展。在本文中,农户模型及基于农户模型的结构化实证研究方法被开创性地用于农业政策的评估中。首先,检验了每一种农业生产投入的市场完全性。在市场不完全性的基础上,将农户模型中连接生产与效用的要素从劳动扩大到土地、不同性别家庭成员的劳动以及资本投入。基于这一系列扩展,对生产要素的影子价格进行了估计。这包括:土地的影子地租、劳动力的影子工资以及生产资料的影子价格。从而,在土地、劳动和资本三个维度上扩展并应用了农户模型。在研究中,农业生产中的投入通过其影子价格,而不是市场价格来进行评估。  在这一工作的基础上,对补贴的效果取得了新认识。将农业补贴作为一种农业收入的提高,或者在根据播种面积补贴的地区,作为一种投入回报的提高。之后,把这一提高嵌入农业生产要素的影子价格中。选择了三种要素投入中的三个分量,来展现补贴起作用的路径和效果。新认识简述如下:  1.由于市场不完全性这一现实背景,导致了补贴对农户经营行为起作用的媒介不是市场价格,而是影子价格。一方面粮食播种后发放到户的补贴会提高种粮农户从投入土地中得到的回报,即影子地租;另一方面,这种补贴会提高种粮农户从投入劳动中得到的回报,即影子工资。人地关系紧张这一政策发生作用的现实依据导致:影子地租的提高阻碍了农地流转,而影子工资的提高促进了土地流转。从而,补贴在土地流转的维度上是在两个方面起作用。  2.同理,种粮直接补贴提高了农户中不同性别的劳动力的影子工资。但是,由于人地关系紧张、家庭男女成员从事劳动的比较优势以及男女家庭成员的谈判能力,补贴对粮食生产方面的“农业女性化”有推动作用。  3.也是基于相同的原因,种粮直接补贴提高了农户化肥投入的边际回报。本来可以缓解目前严重的化肥滥用问题。但是,由于人地关心紧张的压力,补贴在总体上鼓励农民过量使用化肥。  总结上述研究结论,发现补贴的整体作用比较模糊。但是,由于洞悉了补贴发生作用的路径,仍然能够对补贴制度健全和完善提出很多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最重要的,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包括:把土地流转后补贴归谁所有的问题留给农民自行商定;提高家庭妇女对补贴的支配权;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  本文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新框架。如果评价一项与生产相关的农业政策,可以通过其对农业产值或者农业收入发生的影响,来将政策嵌入农业投入的影子价格,并计算影子价格对农户生产经营行为的影响。而且,可以通过对影子价格的加总检验,来判断农业政策的整体效果。  为了将农业补贴对农户生产经营行为的影响构成一个完整论述,本文的叙述逻辑构建如下:  第一章导论承担的功能:介绍所要研究的问题,概述已有研究成果,提供研究的背景,同时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目标,并概览全文主体内容。  第二章文献综述的功能: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提炼本领域的研究范式,吸收既往研究的所开发的一系列分析手法和技巧,并指出现有理论模型分析中若干假设上的缺漏、实证文献中数据获得、变量选取和计量分析中的不足。  第三章理论基础的功能:主要是农户模型的扩展,这将成为分析的基础。数理分析中,将对补贴可能对农户生产经营行为造成的影响进行初步的预测;图形分析中,将进一步明确这种预测,并试图找到影响的路径。  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在内容上并列,但在逻辑上有递进关系。扩展后的农户模型可以通过土地、劳动和资本连接生产与效用,所以扩展也将在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三个维度上进行。与这三种要素相关的农户生产经营行为可谓数之不尽,对每一种行为都进行讨论并不现实。在每个维度上选择一种行为进行分析讨论。讨论将包括:农户土地租出和租入行为、农户家庭不同性别成员劳动力配置行为以及农户化肥投入行为。  第四章的方法和分析将成为本研究的轴心。首先,利用面板数据,估计粮食生产函数。之后,将补贴嵌入生产要素投入的影子价格。最后,基于在土地维度上扩展的农户,验证理论分析中得出的土地租入租出行为变化的预测。在这样一种预测和验证的基础上,探索结论对补贴和土地制度有可能提供的政策意义。  第五章以第四章的粮食生产函数估计为基础,并在区分家庭不同性别成员的劳动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粮食生产函数的估计。之后,基于在劳动维度上扩展的农户模型,验证补贴对家庭不同性别劳动力投入的影响。在这样一种验证的基础上,对补贴引发的家庭不同性别成员劳动配置进行评估,发现补贴对“农业女性化”发生作用的路径和相关政策启示。  第六章也是以第四章的粮食生产函数估计为基础。本章中,基于在资本维度上扩展的农户模型,验证补贴对化肥过量使用的影响。之后,运用测度计量方法验证结论是否成立。在结论的基础上,也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第七章总括全文,提炼核心结论并进行阐发,形成对健全和完善中国补贴政策的建议,讨论分析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后续研究的方向。
其他文献
在中华民族从蒙昧到文明的第一次社会文化转型中,以史前、史初时期的原始宗教为母体,逐步形成了关于“天”与“人”原型观念以及建立在这种原型观念基础之上的文化模式.在这
“味”是老子哲学中最具美学意蕴的一个范畴。“味”最初只是一个表达生理感觉的词语,老子在其转变为一个哲学范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第一次赋予它以美学内涵,使其成
李东阳的“格调说”不但是一种诗歌创作主张,也是一个潜在的诗歌理论体系,即以才识为基础,根据诗歌通人心,诗歌之道与政教风俗相通的原理,通过声调、体格的讽咏和辨认,以达到
期刊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乳品行业发展迅速,市场规模快速扩大,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乳品行业,导致了中国乳品企业数量快速膨胀,整个行业竞争非常
西方文论的长驱直入导致中国当代文论虽然发声却形同喑哑的困窘,提问能力的弱化、价值迷失和理论批评的庸俗化使中国当代文论普遍丧失了公信力.这些现象构成了中国当代文论的
农村人口依然占据中国人口绝大多数,所以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促进农民消费,扩大农村市场需求,进而扩大整个市场需求,从而促进中国经济增长。而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
对于西方后马克思主义,不但需要从学术发展的角度辨明它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而且需要在与中国当代政治的关联中加以具体看待。后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总体性话语的缺失或者修
本文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文学活动的性质作了新的阐释。首先,文学活动作为人的一种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其本质不仅仅是对现实的模仿,更重要的是体现为创作主体
时间仿佛是一捧细沙,不经意间就流走了;时间宛如是一条小河,不分昼夜地向前流淌;时间更像是一台录像机,记录着我成长的点点滴滴。  小时候的我,更多的是玩乐与欢笑。在公园里,在广场上,和小伙伴们踏着滑板车,你追我赶,一路上飘荡着我们的欢声笑语;在大树后,在假山旁,你躲我藏,时不时地响起小伙伴们被抓到时的惊声尖叫。安静的时候,我和小朋友们比赛讲故事,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哪吒闹海……一天又一天在无忧无虑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