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流控系统的活性污泥初始颗粒化过程研究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agra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氧颗粒污泥技术与目前传统活性污泥水处理技术相比,具有结构致密、沉降性能好、耐毒性和抗冲击负荷强、占地面积小等优点,最重要的是该技术从根本上可以解决了传统活性污泥技术占地面积大的缺陷。然而,好氧颗粒培养启动慢,运行稳定性较差,目前国内外学者虽已掌握影响颗粒污泥形成的主要因素,但是对于颗粒污泥形成机理尚不能形成统一,主流的“阶段形成”机理假说也缺乏相关直接证据。研究者发现了颗粒污泥培养过程中粒径增长速度存在明显的由缓慢到加速的转折阶段,此阶段被称之为颗粒化初始触发阶段。这一阶段的污泥平均粒径较之前无明显变化,但完成了从絮体到污泥的转化。此阶段不仅关系到后期颗粒化的速度,对于颗粒培养的成功与否也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对这一阶段知之甚少。宏观手段多凭经验判断,传统微观观察多处于静态观察,失去了观测对象的统一性以及观测过程的实时连续性,现有常规手段对这一阶段的研究束手无策。本文将利用微流控芯片,针对活性污泥颗粒化过程初始触发阶段,建立适合菌群污泥生长的监测系统,做到实时、原位、连续的监测颗粒化过程中污泥的生长状况,重点探究颗粒化初始触发阶段的污泥在芯片通道中的生长状况,尝试找到颗粒化初始触发点和絮体到颗粒的转化关键识别点,并借此预测颗粒化初始触发和颗粒化进程加速的时间节点,为探究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提供全新观测方法,得到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了现有微观观测方法的局限性以及微流控技术在活性污泥生长过程中进行介观连续原位监测的可行性。设计满足实验要求的微流控芯片通道结构,分别采取整体3D打印微流控芯片、光刻法制备微流控芯片以及3D打印阳模注塑法三种方案制备微流控芯片。微观下对比三种微流控芯片的优劣,最终将光刻法制备的微流控芯片作为污泥絮体生长的微反应器并成为监测核心,将其与其他装置结合搭建出可以实时、原位、连续的监测系统。(2)在SBR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同时,将反应器中的污泥通入微流控芯片,利用搭建好的监测系统对通道内污泥的生长进行实时、原位、连续的监测。结果显示,处于颗粒化过程不同阶段的污泥在芯片通道中的生长情况有较大差异,处于颗粒化初始触发阶段的污泥在生长过程中会分泌大量粘稠物。此阶段反应器中污泥粒径由缓慢增长转变为加速增长,Zeta电位值也从下降趋势切换至上升趋势,胞外聚合物(EPS,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的含量较之前也突然有较大提高。通过对粘稠物分泌过程的观察以及激光共聚焦(CLSM,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原位荧光染色,确定粘稠物质为EPS,至此推测处于颗粒化初始触发阶段的活性污泥会大量分泌EPS,如果污泥在微流控芯片内生长突发分泌大量EPS,那么该阶段的污泥系统即处于颗粒化初始触发阶段,好氧颗粒污泥颗粒化进程即将进入加速阶段。(3)第9天芯片中的污泥被监测到突发分泌大量EPS,成功预测反应器污泥系统进入颗粒化初始触发阶段。第10天后,反应器污泥EPS含量出现一定的增长,污泥粒径由缓慢增长突变为加速增长,Zeta电位值逐渐变大。证实了不同于其他阶段的污泥,处于颗粒化初始触发阶段的污泥在芯片通道生长过程中会分泌大量的EPS,并且相比于其他阶段污泥对不同浓度COD进水更敏感。
其他文献
洛克沙胂(4-羟基-3-硝基苯胂酸)是典型的有机砷动物饲料添加剂,能够促进动物生长、沉积色素和抗球虫病。洛克沙胂在畜禽养殖业中的使用产生了大量的含砷的粪便和废水。畜禽养殖废弃物和废水有机负荷高,厌氧消化作为一种有前途的生物处理技术,常用于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厌氧微生物聚集体是厌氧消化系统的核心。洛克沙胂及其代谢产物对厌氧污泥具有毒害作用,但到目前为止,洛克沙胂胁迫下的厌氧消化系统响应、以及如何减轻
学位
厌氧氨氧化工艺因兼具高效性和环保性而被称为最具可持续发展的脱氮工艺,但该工艺因厌氧氨氧化菌为自养菌、世代周期长、生存条件苛刻等特点而启动缓慢。本论文分别从反应器运行方式、启动初期投加硝态氮和外源钙离子添加三个方面研究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快速启动及作用机制。在研究过程中,分别对反应器运行过程中进出水常规指标、各阶段体系污泥特性以及过程中微生物菌落结构变化进行监测与分析,具体结论如下:(1)研究了序批式反
学位
剩余污泥富含有机质,易造成二次污染且处理成本高,探索其资源化的方法非常必要。剩余污泥的裂解破壁是影响其有机质利用率的主要因素,污泥热水解技术可以高效地释放出污泥有机质,而关于其污泥裂解液直接用作反硝化补充碳源的研究还较少。本文基于污泥热水解技术,探究了不同药剂和工艺联合处理剩余污泥的作用效果,为促进剩余污泥裂解破壁、改善污泥裂解液反硝化脱氮效能和污泥脱水性能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思路,给剩余污泥的处理处
学位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和疾病多发的问题很突出,如何解决这两个相关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而以人的康复需求为主导的康复性疗养院景观设计理念的提出,为当前人口老龄化和疾病多发这两个主要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目前,针对我国康复性疗养院景观设计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老年人的身心研究与空间舒适性、适老性等方面,利用服务设计的思维对康复性疗养院的产业发展、人文内涵,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分析缺乏系统研
学位
酚类污染物具有范围广、毒性高、降解难和生物累积性强等特点,其安全、高效和稳定去除是水质净化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均相或非均相手段活化过硫酸盐产生硫酸根自由基(SO4-·)降解水中持久性酚类污染物的类Fenton体系引起广泛关注,在自由基路径主导的高级氧化技术中具有较好技术优势。但是,与同步产生的非自由基反应路径和催化机制相比,目标污染物降解选择性较低、水基质效应明显,氧化剂利用率不高和容易生成有毒有害
学位
超临界水气化技术是目前新兴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其不受污泥含水率限制,可将污泥中有机物降解生成富氢可燃气,实现污泥废弃生物质的处理处置及部分资源化利用。而反应过程中焦油、焦炭等副产物的生成限制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污泥中氮元素会参与焦油中间体的生成,以含氮化合物的形式积聚在焦油内,且氮元素含量和形态也会影响各相产物后续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方式。因而有必要探究污泥中氮元素在超临界水气化过程中的分布与转化机制
学位
城镇污水处理厂是重要的抗性基因存储库,是环境中抗生素抗性细菌和抗性基因关键污染源之一。尽管污水厂出水在排放前经过消毒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抗生素抗性细菌和抗性基因在环境中的传播与扩散,但是抗生素抗性基因片段却极有可能存留于出水中,造成潜在污染风险。消毒前采用深度处理工艺是降低出水中抗生素抗性细菌和抗性基因的可能手段。因此,本文采用混凝和颗粒活性炭过滤的处理工艺,以环境中常见的克林霉素类、磺胺类
学位
安全有效处理和处置污水处理厂生物污泥是降低抗生素抗性污染风险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对抗性基因在污泥处理过程中的消减、存留和演变规律知之甚少。基于此,本文以污水处理厂剩余生物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预处理-厌氧消化工艺对污泥进行处理,探究污泥处置过程中典型抗生素抗性细菌——四环素抗性细菌、环丙沙星抗性细菌、磺胺甲恶唑抗性细菌及克林霉素抗性细菌的去除效果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可为剩余活性污泥处理的安全处理和处
学位
在青岛等沿海城市,深基坑工程常位于“上软下硬”的土岩组合地层,当采用单一的桩撑或桩锚支护体系时,灌注桩在下部岩层的施工难度大,工程成本高,桩的入岩深度也不够,难以达到理想的支护效果。对于土岩组合地层地区基坑工程,常采用不同支护结构形成组合支护来确保基坑的安全稳定性,目前还没有现行的规范对设计和施工作出相应指导,致使组合支护结构更多参考已有工程经验。由青岛地区大量实际工程表明,桩撑锚组合支护体系在土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