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丁二醇合成在乙酸溢流消除中的作用分析与低成本生产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_y112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石油资源的枯竭与人类环保意识的提高,利用可再生生物质资源生产平台化合物的生物炼制技术日益受到研究者关注。2,3-丁二醇(2,3-BD)是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C4平台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农业、化工、食品、化妆品等多个行业。目前,2,3-BD生产的通用方法以裂解气中丁烯为原料,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反应,存在生产成本过高、工艺流程复杂、污染环境等缺点。因此,采用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的微生物发酵法进行2,3-BD生产受到了研究者的青睐。
  多种微生物中均存在2,3-BD生物合成途径,能够以不同碳源为底物生产2,3-BD。微生物中2,3-BD合成起始于丙酮酸在α-乙酰乳酸合成酶的作用下缩合形成α-乙酰乳酸;然后α-乙酰乳酸在α-乙酰乳酸脱羧酶的作用下生成乙偶姻(AC);最后AC在乙偶姻还原酶/2,3-丁二醇脱氢酶作用下还原生成2,3-BD。尽管2,3-BD合成途径广泛分布于不同微生物中,但2,3-BD合成对于微生物的生理意义尚不清楚。乙酸溢流是微生物在好氧、高葡萄糖消耗及快速生长情况下呈现出的与厌氧状态相似的表型,将葡萄糖部分氧化生成乙酸而非通过TCA完全氧化来提供ATP。乙酸溢流会抑制工业微生物的生长、降低目的产物产率及增加产物纯化的成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2,3-BD生产菌株阴沟肠杆菌SDM(Enterobacter cloacae SDM)中存在乙酸先合成后消除的现象,推测2,3-BD合成可能参与乙酸溢流的消除。本论文研究确认乙酸溢流的消除过程伴随2,3-BD的合成;后续通过基因敲除及过表达、基因转录水平分析、同位素示踪、还原力扰动等一系列手段,确定了E.cloacaeSDM中乙酸溢流消除的机制,阐明了2,3-BD合成途径在乙酸消除过程中的作用与具体生理意义:2,3-BD合成通过提供NADH支持由乙酸向乙醇的还原转化,推动乙酸的消除。
  几丁质是自然界中除纤维素外第二丰富的多聚糖类,为N-乙酰葡萄糖胺(GlcNAc)通过β-1,4-糖苷键聚合而成的结构同多糖。生物利用几丁质单体GlcNAc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乙酸,本论文将乙酸溢流消除机制应用于GlcNAc资源化过程,利用2,3-BD合成过程产生的NADH推动乙酸还原产生乙醇,进一步敲除E.cloacaeSDM中不同消耗还原力的副产物合成途径(乳酸、琥珀酸),阻断AC向2,3-BD的还原转化,结合厌氧发酵技术,构建的重组菌株E.cloacaeSDM(△ldhA△frdA△budC△gdh)能够以GlcNAc为底物,实现2,3-BD前体AC与乙醇的联产。另外,E.cloacaeSDM(△ldhA△frdA△budC△gdh)同样可代谢几丁质水解液,最终生成14.39g/LAC和8.10g/L乙醇,得率分别达到最大理论得率的92%和89%。上述研究证实了乙酸溢流消除机制的实际应用价值,为其他可再生资源利用过程中毒性化合物乙酸的有效消除提供了理论指导。
  已报道的2,3-BD发酵技术主要以单糖、淀粉等为碳源,寻找新的廉价原料成为2,3-BD低成本生产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本论文尝试选择乳制品行业的废弃物乳清为碳源,探究微生物代谢乳清生产2,3-BD的可行性。乳清是乳制品行业的副产物,具有非常高的生化需氧量及化学需氧量,被认为是乳制品行业最主要的污染物。乳清中最主要的成分为乳糖,约占乳清干重的70%-75%。本论文比较了几种具有2,3-BD生产能力的微生物菌株代谢乳糖的情况,筛选出一株能够高效代谢乳糖生产2,3-BD的菌株产酸克雷伯氏菌PDL-0(Klebsiella oxytoca PDL-0);采用代谢工程手段阻断了K.oxytocaPDL-0中副产物乙酸、琥珀酸、乳酸和甲酸的合成途径。构建的重组菌株K.oxytocaPDL-K5以乳糖为底物,通过补料分批发酵,可在33h内代谢173.2g/L乳糖产生74.9g/L2,3-BD,2,3-BD得率为0.43g/g,生产效率达到2.27g/L/h。以乳清粉为底物时,重组菌株K.oxytocaPDL-K5可在24h内消耗148.3g/L乳糖产生65.5g/L2,3-BD,2,3-BD得率及生产效率分别为0.44g/g及2.73g/L/h。
  2,3-BD发酵过程同样存在灭菌过程耗能、发酵过程消耗淡水资源等问题。本论文探究了以海洋细菌需钠弧菌(Vibrio natriegens ATCC 14048)为宿主进行2,3-BD生产的可行性,证实该菌株可使用海水配制的培养基通过不灭菌的开放式发酵高效生产2,3-BD。后续通过发酵pH、糖浓度、外源添加乙酸钠浓度优化等确定了2,3-BD发酵的最适条件。进一步构建了V.natriegensATCC14048的敲除体系,成功对该菌株中琥珀酸、乳酸合成相关基因进行了敲除。重组菌株V.natriegens△frdA△ldhA-pETRABC使用海水配制培养基,通过不灭菌的开放式补料分批发酵,可在12h内代谢105g/L葡萄糖积累41.27g/L2,3-BD,2,3-BD得率为0.39g/g,生产效率达到3.44g/L/h。
其他文献
磁流变液作为智能材料领域较为活跃的一支,以其连续、可逆、迅速的磁流变效应且易于控制等特点,在航空航天、液压传动、机械系统、生物医疗以及日程生活等领域中已有很多应用,如阻尼器、抛光、控制阀、复合材料构件、离合器、制动器等。尽管可以举出不少涉及磁流变液制动器的应用实例,但这并不意味着磁流变液制动系统已经趋于成熟,恰恰相反,磁流变液制动系统还没有普遍适用的解决框架和理论架构,国外也仅有少数几种商业化磁流
学位
蛋白内质网滞留效应是真核细胞中的一种重要生理现象。内质网结构与功能蛋白通过羧基端特异的内质网滞留信号序列与内质网膜上的受体蛋白相互作用,滞留在细胞内质网中,影响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折叠和分泌过程。目前已知,非正确折叠和分泌的蛋白质会引起一系列疾病,如帕金森综合症、阿尔茨海默病和心脏疾病等。然而,由于缺乏对滞留蛋白及其滞留机制的系统性研究,其重要性经常被低估。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以酿酒酵母这一模式菌株
学位
钙钛矿复合氧化物的水热稳定性能优异,常用于催化氧化还原反应,其酸碱催化研究较少。纳米多孔结构钙钛矿可有效扩大与反应物的接触,有利于高效率催化。针对目前模板法制备多孔钙钛矿的局限性,亟需设计更简便、成本低廉且环境友好的多孔钙钛矿制备方法。本文以原位模板法制备了多孔铁系钙钛矿复合氧化物及其与介孔碳复合的材料,并以生物质基平台化合物糠醛的催化氢转移选择加氢催化制糠醇为模型反应,研究了合成材料结构与催化性
学位
尿素电氧化作为阳极反应可以广泛应用于直接尿素燃料电池和尿素电解过程中,进而在发电和制氢的同时还能有效缓解富含尿素废水所引起的环境污染,以达到生产清洁能源和环保的双重目的。然而阳极尿素电氧化反应(UOR)的起始氧化电位过高、电流密度过低以及催化剂稳定性较差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直接尿素燃料电池以及尿素电解产氢领域的应用。尽管铂、铑等贵金属具有优异的电催化活性,然而较高的价格以及稀缺的储量严重限
学位
硫醚(砜)类化合物因其具有广谱的生物活性而备受关注。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硫醚(砜)类化合物具有很好的杀线虫活性,其中新一代优秀的砜类杀线虫剂氟噻虫砜已经投入市场,用于由线虫引起的病害的防控。为了创制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生态安全的绿色杀线虫剂,本文将具有杀线虫活性的硫醚(砜)类结构引入含杂环的母体中,设计合成一系列新型杂环取代硫醚(砜)类化合物。采用触杀法或淋根法测试了目标化合物的杀线虫活性,并建立
氮杂环卡宾(N-Heterocyclic Carbene,NHC)催化作为有机小分子催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化学键的构建。由于其特殊的催化活化模式:如极性翻转等,不仅能够实现对传统功能分子的精准构筑而且还能够合成出传统途径无法合成的结构新颖的功能性分子。然而,基于氮杂环卡宾催化剂实现的新型催化活化模式或构筑的功能性分子在应用方面研究依然较少。  内酯或内酰胺类化合物,特别是γ-内
氢气是一种清洁可再生且能量密度高的能源载体,但地球上并不存在天然的氢气。电催化水分解是室温下制取高纯氢气的一种重要方法,析氢反应(HER)与析氧反应(OER)两个半反应的缓慢动力学导致过电位较高,制约了电解水制氢工业的规模化发展。制备高效、廉价、性能稳定的催化剂作为电极材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一般来说,相对于粉末催化剂,合理的开放式三维微纳米结构设计可以避免使用Nafion等高分子聚合物粘结剂
学位
硫化钼(Mo S_2)纳米片具有优异的电催化产氢性能,但该纳米催化材料存在使用不便、难以回收进而导致污染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利用界面分子工程的思路,以Mo S_2纳米片为电催化活性单元与柔性导电成分复合,利用层层自组装(Lb L)方法制备界面电解水制氢(HER)的催化结构并研究其电催化产氢性能。首先,探讨了一种可规模化制备少层Mo S_2纳米片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在界面有机基质(PAA
学位
奥沙拉嗪(OLZ)是由5-氨基水杨酸通过偶氮键连接而成的二聚体。奥沙拉嗪在体内很少被吸收,可以被结肠处的偶氮还原酶降解成两分子的5-氨基水杨酸,5-氨基水杨酸因其免疫调节作用被广泛用于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奥沙拉嗪结构中含有羟基和羧基两种官能团,具有被化学改性的条件。因此,奥沙拉嗪不但是具有结肠靶向性的治疗结肠炎的前药,同时也是安全有效的偶氮结构单元。本论文选用奥沙拉嗪及其衍生物作为偶氮结构单元,合成
学位
具有手性1,3-二甲基片段的天然产物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它们的结构决定了其生物活性多样性,此类天然产物已在医药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首次完成了具有手性1,3-二甲基片段的天然产物p-Aminoacetophenonic Acid(p-APA)的2个非对映异构体和Santinol D的4个非对映异构体的全合成,同时完成了模型分子α-甲基-β酮酸酯的合成及其外消旋动力学研究。研究工作中共合成了 62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