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对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的影响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ba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松作为黄土高原地区的先锋树种,因其具有耐寒、耐旱和耐贫瘠的特性而被作为主要的人工作林树种广泛栽植。前期对油松的研究已经发现,油松造林后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理化性质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对土壤的微生物活性,土壤酶活性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进而影响林木的生长和幼苗更新。但是这方面的研究还很欠缺,尤其是有关影响机制的研究。本研究旨在揭示油松人工林对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的影响及其季节变化,为油松人工林的可持续管理提供依据。  本研究的研究地点位于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的富县和尚塬林场。分别选择8年生(PF8)、22年生(PF22)和42年生(PF42)的油松人工林,以及大约70年林龄的油松天然次生林(NSF)。每种类型林分设置3个20m×20m的标准样地.在标准样地内按照S型采集土壤样品。土壤样品主要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等三方面的指标。幼苗更新选择成熟人工林(PF42)和天然次生林(NF)进行调查。  研究发现林龄和季节对除全氮以外的其他土壤指标均有显著的影。土壤pH、全氮、有机碳和全磷含量在夏季最高,而土壤碳氮比在秋季最高。土壤理化性质在油松人工林不同阶段的变化规律不同。比如,土壤容重、温度、硝态氮、铵态氮、全氮、全磷和速效磷含量随林龄增长而下降;而土壤含水量孔隙度、全钾、速效钾和有机碳随林龄增加而逐渐提高。油松天然次生林土壤营养元素的含量均高于油松人工林,随季节的变化规律是夏季和秋季高于春季和冬季。  油松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均表现为夏季高于秋季、春季和冬季.其原因可以理解为:植物在夏季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促使根系分泌更多的碳水化合物,进而激发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增强。油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在8年林地最低,在22年林地达到最高值,而到42年时有所下降。油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从8年到22年迅速提高,而到PF42又有所下降说明土壤微生物量碳的累积主要在油松人工林的幼龄林到中龄林阶段。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却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土壤微生物量氮的持续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温带森林土壤氮较高的矿化率和淋溶作用。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在天然次生林均高于不同林龄的人工林,而Cmic/Nmic、 Cmic/SOC、和Nmic/TN在天然次生林均低于不同林龄人工林。对于油松人工林,Cmic/SOC和Nmic/TN值在22年林地最高。  土壤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在植物光合作用活性达到峰值的夏季均高于其他季节。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在四个季节均有显著差异,碱性磷酸酶活性在春季和夏季有显著差异。此外,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在油松人工林不同林龄阶段均有显著的变化。比如,脲酶活性随林龄的增长而降低,碱性磷酸酶活性随林龄的增长而提高,然而蔗糖酶活性在22年的林地达到最高,到42年时有所下降。与人工林相比,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在天然次生林相对较高。土壤微生物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在不同季节的表现不尽相同。在春季,所测四种酶活性指标均与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显著相关性。然而,土壤理化性质与过氧化物酶活性在夏季和秋季无显著相关性,与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存在显著相关性。土壤微生物量氮和全氮在四个季节均有显著的相关性,而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有机碳在冬季没有显著相关性,在其他三个季节有显著相关。  42年生油松人工林林下幼苗数量为244株/375m2,其中10年以上的幼苗占大约4%。而天然次生林的幼苗数量为547株/375m2,其中年龄大于10的幼苗数量占16%。天然次生林林下幼苗更新能力明显强于油松人工林。说明油松天然次生林相比人工林可为幼苗的生长发育提供较好的生境和土壤条件。通过冗余分析可知,掉落物厚度层、植物覆盖度、pH、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氨态氮、速效磷、全磷、速效钾、全钾、脲酶、蔗糖酶、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等因子与油松幼苗更新显著相关,揭示了油松林发育过程中,土壤特征对幼苗更新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油松林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土壤酶活性随季节变化和林龄的增长均有显著的变化(p<0.05)。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在夏季和秋季显著高于春季和冬季。随着林玲变化土壤微生物量碳在油松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实现上升后下降,土壤微生物量氮随着林玲下降。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在夏季显著高于其他季节。与油松人工林相比,天然次生林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较高。土壤微生物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在不同季节的表现不尽相同。土壤微生物量氮和全氮在四个季节均有显著的相关性,而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有机碳在冬季没有显著相关性,在其他三个季节有显著相关。林下幼苗更新数量和年龄结构多样性在油松天然次生林高于人工林。因此说在黄土高原地区油松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在维持土壤质量方面优于油松人工林。因此,在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经营过程中,以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为参考,进一步对人工林实施近自然经营措施,对人工林生态系统包括土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就是要转变教育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素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精神以及人生规划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一、凸显学科的艺术性  语文学科充满美的魅力,其丰富的内容反映着中华文化的丰厚底蕴和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大量优秀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会给学生带来很高的审美享受和深刻的美学思考。特别是语
【摘要】小学语文教育在整个小学教育,以及后来的中学教育,大学教育,乃至于终身教育有着举重若轻,牵一发而制全身的关键作用,因而,做好小学语文教育,找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着重点,进而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  【关键词】学语文着重点识字诵读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让学生尽可能多的直接接触更多的语文材料,可以让其在很多的语文运用实践中更好的掌握如何完美运用语文。真正体现
综合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公园通常位于城市中较好的位置,占地面积较大,土地经济价值较高。综合公园的交通组织,特别是游步道设计对充分发挥综合公园的价值
语文作业设计,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也是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更多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忽略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语文作业,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极地学,灵活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那么,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设计语文作业呢?下面
期刊
【摘要】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穿于《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小学语文课不仅是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还要发挥好学科的工具作用,在字、词、句、章四个方面进行扎扎实实的基础训练,使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因此,学习语文重在积累,重在感悟,重在实践,重在获得。  【关键词】字词句章  一、从“字”的学习上来说,要注重扎扎实实、规规矩矩  有的人认为,字的教学是小学低年级的事情,
期刊
【摘要】我们深知,新课程方案的实施,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它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成为新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主题,但现阶段的语文教学实践仍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关键词】高中语文有效教学  因此,我们努力寻找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生长点,实现现代语文课堂教学观,力争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近年来,农村教育出现一种新的“尴尬”,农村学生中稍有资质者在应试教育的“威逼”下,浩浩荡荡地向城市“移民”,致使乡村学生中稍具学习品质者已是凤毛鳞角,不少学生停留在小学四年级水平,回答问题语不通,意不顺,结结巴巴,不能形成城市课堂那种互相交流,其乐融融的氛围。再者,学生们词汇贫乏,课文内容读不大懂,拘谨呆板,不能在短时间掌握字词的音、形、义,因为农村学生根本做不到预习、复习。所以寻找适应农村学生现
期刊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知识成倍增长,人类新生代的学习任务越来越重。但是,人类需要掌握的最基础知识不变,需要具备自学能力的要求不变。一个有自学能力的人,他总是能够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知识体系结构、兴趣爱好,主动积极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去实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  自学能力,就是指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所谓自学,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
期刊
【摘要】创新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永远追求的主题,也是老师们面临的巨大挑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  【关键词】学生语文课堂创新能力培养  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崔峦认为: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充满创新,教学不应千篇一律,更不应模式化”。语文作为一门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悠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怎样营造学生主体实践的环境,把课堂教学变成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生活基地。我们的做法是:从学生收集的材料中“看”.联系学生生活事例“说”,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演”,按学生的个性差异“练”。  【关键词】实践创新鼓励  一、从收集的材料中“看”  怎样满足儿童“好奇、好动、娱乐”的心理要求,创设条件,先让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