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当前胃癌仍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已经仅次于肺癌占第二位,死亡率在各种肿瘤占第一位,近年来尽管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稍有下降趋势,死亡率却保持居高不下,仍为目前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早期胃癌多数没有任何的特异临床症状和体征,导致我国早期胃癌的检出率较低,患者在就诊时多已为发展为中晚期胃癌,所以我国胃癌患者的术后生存期仍不满意。现在,胃癌的治疗方法是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能否行根治性手术对预后影响很大。在进展期胃癌预后的评价因素中,淋巴结转移与否以及程度已经成为公认的重要独立因素,在手术过程中系统的淋巴结清扫成为了关键一部分,也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患者的术后生存期。因此手术过程中淋巴结的清扫范围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以及争论的焦点。较以前的外科治疗,现代的外科治疗着重要求在加强安全性的同时提高根治性,在保证生存率的基础上提高生活质量,做合理范围的淋巴结清扫,从而使进展期胃癌的外科治疗更加合理化、规范化。本文着重从不同肿瘤位置分析并探讨进展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在外科治疗中的指导意义,为合理手术治疗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普外科收治的符合标准的进展期胃癌患者1046例。标准为:①术前相关检查以及术后病理等临床相关资料完整;②全部病例均经过术前检查(包括胃镜咬检病理)以及术后病理证实为进展期胃癌;③肿瘤生长部位局限为单一部位。以肿瘤的不同位置进行分组,并统计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不同部位进展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应用SPSS13.0软件,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描述及统计分析,其中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普外科住院收治的进展期胃癌患者2162例,手术1699例,其中符合标准的胃癌患者1046例(48.4%),年龄分布在25-89岁,平均年龄(58.92±10.46)岁,其中男779例,年龄为27-89岁,平均年龄(58.01±8.91)岁,女性267例,年龄为25-86岁,平均年龄(55.56±9.31)岁。男女比例为2.91:1。其中贲门胃底部347例,胃体部234例,胃窦部446例,全胃19例。1.进展期胃癌总的转移率总病例1046例,术后病理发现有淋巴结转移的有629例,总的转移率为60.13%。2.不同部位的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贲门胃底部347例,病理发现有淋巴转移191例,转移率为55.04%。胃体部234例,病理发现有淋巴转移138例,转移率为58.97%。胃窦部446例,病理发现有淋巴转移284例,转移率为63.67%。全胃19例,病理发现有淋巴结转移11例,转移率为57.89%。经多组间χ2检验,χ2=6.212,P=0.184,P>0.05,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进展期胃癌各组淋巴结转移率各组淋巴结转移率最高的是第3组淋巴结,其次为第7组,第6组,第1组,第8组,第4组,第2组,第5组,第9组,第11组,第12组,第13组,第10组,第14组,第16组,第15组,其转移率分别为26.96%、24.47%、18.26%、15.20%、14.63%、13.38%、12.05%、5.83%、3.25%、2.39%、0.96%、0.67%、0.67%、0.10%,经多组间χ2检验,χ2=1834.122,P=0.000,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进展期胃癌总的淋巴结转移度共摘取淋巴结13709枚,其中病理发现有肿瘤转移的淋巴结3640枚,总得淋巴结转移度为26.55%。5不同部位胃癌淋巴结转移度贲门胃底部淋巴结3944枚,病理检查发现有肿瘤转移的淋巴结937枚,淋巴结转移度为23.76%。胃体部淋巴结3287枚,病理检查发现有肿瘤转移的淋巴结869枚,淋巴结转移度26.44%。胃窦部淋巴结6250枚,病理检查发现有肿瘤转移的淋巴结1642枚,淋巴结转移度26.27%。全胃部淋巴结234枚,病理检查发现有肿瘤转移的淋巴结193枚,淋巴结转移度82.48%。经多组间χ2检验,χ2=634.122,P=0.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进展期胃癌各组淋巴结转移度各组淋巴结转移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第3组,第5组,第6组,第2组,第7组,第1组,第16组,第10组,第14组,第11组,第4组,第8组,第13组,第15组,第9组,第12组,其转移度分别为35.23%、33.23%、31.73%、31.64%、26.89%、26.83%、26.09%、25.93%、23.91%、21.91%、20.98%、19.78%、17.05%、16.67%、15.99%、9.75%,经多组间χ2检验,χ2=380.755,P=0.000,P<0.05,提示各组淋巴结转移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进展期胃癌各部位淋巴结转移率贲门胃底组第3组最高,其次为第2组、第1组、第7组、第9组、第11组、第8组、第5组、第4组、第6组。胃体组第3组最高,其次为第7组,第1组,第6组,第8组,第4组,第2组,第5组,第9组,第11组,第12组,第16组。胃窦部以第6组最多其次为第3组,第7组,第8组,第1组,第9组,第12组,第14组,第2组,第11组,第13组,第16组,第15组。全胃组第3和第7组最高,其次为第8组,第4组,第6组,第1组,第13组,第9组,第5组。8胃癌的淋巴结转移存在跳跃式转移情况,主要见于第16组淋巴结。结论:本研究通过对1046临床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进展期胃癌男性较女性高发。2进展期胃癌有较高的淋巴转移率.3对于各个部位的胃癌,第3组淋巴结均有较高的转移率,术中应严格清扫。4不同位置的胃癌其淋巴转移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5不同位置的胃癌其各组淋巴结的转移率不同,其规律可以指导手术治疗时淋巴结的合理清扫范围.6进展期胃癌各组淋巴结都有转移可能性,只是转移率不同,佐证在进展期胃癌的手术治疗过程中应当系用规范的D2淋巴结清扫术,尤其不能任意的缩小手术范围。7胃癌的淋巴结转移存在跳跃式转移现象.将可能影响D2根治术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