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尾蕉科代表植物花部维管束系统解剖学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蝎尾蕉科植物花两性,两侧对称,花被3基数;雄蕊6枚,两轮,其中近轴面2枚外轮雄蕊可育,远轴面的1枚成为退化雄蕊,所有3枚内轮雄蕊均可育。维管束系统解剖学研究表明,花萼和花瓣的维管束均源于心皮背束、隔膜束以外的子房壁维管束,外轮雄蕊维管束来源于心皮背束的外方分支,而内轮雄蕊维管束来源于隔膜束。   扇形蝎尾蕉的‘花瓣状退化雄蕊’不仅接受了远轴面心皮背束的外方分支作为中脉,也接受了其它的细小维管束,同样的现象出现在黄苞蝎尾蕉中。而金嘴蝎尾蕉的花瓣状结构,只接受了远轴面心皮背束的外方分支,并在花瓣状结构的顶端分支。   在维管束来源上看,扇形蝎尾蕉和黄苞蝎尾蕉的‘花瓣状退化雄蕊’和姜群(以圆瓣姜花为对照)的具有雄蕊性质的结构更加接近(不仅结束心皮背束伴束、心皮背束外方分支或隔膜束分支,也接受子房壁上的其它的细小维管束(扇形蝎尾蕉和黄苞蝎尾蕉)或维管束群(姜群)),那么我们提出假设,扇形蝎尾蕉和黄苞蝎尾蕉因为具有这个特征,可以认为它们在蝎尾蕉科中相对进化。而具有相反特征(只包含心皮背束伴束、心皮背束外方分支或隔膜束分支)的金嘴蝎尾蕉的退化雄蕊则为蝎尾蕉科中较原始的类群。   芭蕉群的芭蕉科、旅人蕉科和兰花蕉科近轴面内轮雄蕊缺失,而姜群4科均只有近轴面内轮雄蕊可育。因此,在雄蕊维管束系统演化上我们认为姜目存在两条主要的演化方向,即仅近轴面内轮雄蕊维管束系统及其雄蕊败育和仅近轴面内轮雄蕊维管束系统及其雄蕊发育,前者以芭蕉群的芭蕉科、旅人蕉科和兰花蕉科为代表,而后者以所有姜群4科为代表。而蝎尾蕉科可能是两条演化主线调和的中间类型(类型Ⅰ),也有可能是两条进化主线的过渡类型(类型Ⅱ)。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微纳金属结构中表面等离子体(SurfacePlasmonPolariton,SPP)色散特性的分析,研究THz和可见光波段表面等离子体辅助慢光效应(SurfacePlasmonPolaritonassistedslowlig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天线的设计的好坏,在整个RFID系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UHF频段有读取距离远,阅读速度快等优点,成为当下射频识别领域研究的热点。  
在对于开域问题的时域有限差分方法中,构造有效的差分方法和建立适当的截断边界条件是两个关键.MEI方法的提出给差分法中的截断边界条件问题注入了生机,该文根据MEI的基本原
自国家金卡办率先启动物联网RFID应用试点与示范工程以来,中国RFID产业发展迅速,市场到达一定的规模。文章所设计的模拟电路即为RFID提供模拟前端电路解决方案,此设计符合ISO/IE
开关电源由于具有高功率密度、高可靠性、高效率等优点,广泛应用在便携式电子产品中。电源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电子设备的性能。因此,设计开发高效率、高功率密度的单片DC-DC开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利用高分辨率的拉曼光谱系统地研究热学和应力作用下InAs纳米线性质的变化,分析InAs纳米线在不同温度和应力作用下其性质的变化过程,阐明并理解这些现象的机理
胆固醇是大部分生物细胞膜中的重要结构组分,它对于维持细胞亚结构之间的半透屏障以及膜的流动性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同时,胆固醇还会影响膜蛋白的功能以及参与信号转导途径
LTE(Long Term Evolution)开始于2004年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的多伦多会议,可以被看成是“准4G”技术。LTE的高频谱利用率、高峰值速率、高可靠性传输、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和光学显微镜技术对乌檀族的孢粉形态学进行了全面研究,用系统发育分析软件MacClade对重要的孢粉形态学特征进行了祖先状态重建分析,揭示H形内萌发孔沟和
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声音-音频有着密切关系的新型电子类设备如PSP、MP3播放器、家庭影院等不断涌现;另一方面随着普通大众对视听要求的不断提高,他们开始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