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覆盖城乡养老保障体系的供求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yan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发展时期,面临经济发展和保护民生的双重任务。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中国以面向未来和国际化的视角,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契机,提出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能否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通常取决于养老保障制度能否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中国现阶段的养老保障体系发展极不平衡,城乡养老保障体系覆盖面过窄、层次过低,城乡养老保障体系相互分离,尚未形成统筹与协调的运行机制,导致中国农村居民严重缺乏养老保障,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差距过大,造成严重的社会不公平,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中国建立养老保障制度的目标是从发展老年津贴制度、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入手,通过定型发展、整合发展、统一发展三个阶段,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推动养老保障体系沿着公平、适度、普惠、可持续的路径,发展成全民共享的福利型中国特色养老保障体系。本论文研究立足于中国建立覆盖城乡养老保障体系的相关理论,从中国建设覆盖城乡养老保障体系的人口、经济和社会保障指标预测出发,分析中国养老保障体系各分项制度——老年津贴制度、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供给和需求状况,并在此基础上,从全局角度研究中国养老保障覆盖城乡的供求变动趋势、规律与可行性,进而得出中国建立覆盖城乡养老保障体系的结论,并提出促进养老保障资金供求平衡、实现覆盖城乡居民的途径与对策。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章城乡养老保障的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综述,提出养老保障覆盖城乡满足生存公平与劳动公平理论、统筹与协调发展理论、适度发展和梯度对接理论,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第二章覆盖城乡养老保障体系的供求分析,包括养老保障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条件与假设、老年津贴制度供求分析、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供求分析、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供求分析。第三章覆盖城乡养老保障体系的供求平衡及可行性分析,本章在第二章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各项目供求分析的基础上,从全局角度分析中国建立覆盖城乡养老保障体系的资金供求趋势与基本特征,并总结出养老保障财政供给的“驼峰型”变动规律,同时从建立覆盖城乡养老保障体系的时点、财政可负担性和其他难点等方面分析中国建立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障体系的可行性。第四章中国建立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障体系的基本结论,并提出养老保障实现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对策,包括扩大城乡养老保障体系覆盖面、促进覆盖城乡养老保障体系资金平衡、完善城乡养老保障制度的城乡统筹与对接机制、建立覆盖城乡养老保障体系的责任分担机制。
其他文献
裁员作为人力资源重新配置的重要职能,对在职人员的心理会产生影响,研究他们对裁员的恐惧有助于引导其摆脱心理负担,减少裁员阻力。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引起恐惧心理的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 HIBD)是由于新生儿窒息,引起脑血供和气体交换障碍所致的一种全脑性损伤,是严重危害新生儿生命健康的疾病,有较高的
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是加强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的重要平台,在社会管理不断创新的背景下,社区志愿服务的模式也需要不断的探索。杭州市下城区开展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超市"即是对
对某型发动机I级涡轮转子叶片的振动特性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并分析了它在发动机常用工作转速下发生共振的可能性 ;对该机原型叶片的振动特性和激振力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 ,
蚯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的大型土壤无脊椎动物之一,它促进有机残落物的机械破碎与消化分解,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营造和维持土壤稳定性团聚体和孔隙结构,在土壤生态系统
“创造性叛逆”是文学翻译中一个敏感而突出的话题。该现象产生的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然而,为“忠实”情结所困扰的译界对此总是横加指责,对其背后操纵力量及译者的良苦
借词的语素化是语言接触的深入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外来词通过缩略或者典型语素的提取转化为外来语素(如类词缀"门"的产生和发展),成为汉语创造新词的材料。借词虽然是语言接
目的:通过对前交叉韧带(ACL)断裂合并内侧副韧带(MCL)损伤选择不同时期采取不同治疗方案愈后临床效果的研究,来指导临床医生对这类损伤选择合理的手术时机和治疗方案。方法:200
通过Tecnovap品牌蒸汽机在三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译名的实例,对品牌翻译中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在遵循传统的翻译标准的前提下,突出文化适应和文化接受在品牌翻译起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以及胡锦涛同志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高瞻远瞩,提出了关于教育的地位与作